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徵—一种多视(2)
2014-05-02 01:30
导读:有了上述基础,还需以下条件,洞经音乐才能产生:第一,道教天师派及其後裔上清派的出现。张陵所设的24治范围已包括了云南北部和陕西西部广大地区
有了上述基础,还需以下条件,洞经音乐才能产生:第一,道教天师派及其後裔上清派的出现。张陵所设的24治范围已包括了云南北部和陕西西部广大地区。天师道曾沿著"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云南。四川青城山即是早期天师道的圣地。唐代更有著名道士杜光庭在此宏道,宗风浩荡,劲吹云南。滇西道众争相以杜为师。
第二,文昌帝君的形成。据学者们研究:"文昌帝君"的产生经过了从雷神、星神、树神、蛇神到人神的复杂变化。最初文昌神是星神,《史记天官书》载:"斗魁六星、戴匡曰文昌宫",皆天神,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也。《春秋元命苞》云:"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先秦时,梓潼县七曲山便有雷神庙,人称"善板祠"。王象之《地纪胜》说:"梓潼县灵应庙所供之神即是张育。"⑤唐天宝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奔蜀避难,在梓潼县七曲山夜梦张神,将其封为"左丞相"。事隔百余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逃到梓潼避难。为求神灵保佑,又将张神封为"济顺王",还解下佩剑相赠。宋朝时张神又屡受封号,光宗赵 、理宗赵先後追赠"圣烈王"、"忠仁王"。道士抓住机遇,便以绍熙六年(1196)以降乩方式宣称"玉皇大帝"已将张神封为"文昌帝君"。道士杜南强亦以同样手法编造《清河内传》,将梓潼神张育说成是多次转世的张亚子。民间则将二人视为一人。元朝皇帝看到汉民信道的事实,为控制汉民,便於延佑三年(1317)正式将张亚子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遣使献祭。从此"文昌帝君"便成了中国境内掌管文籍官禄,声威显赫的大神,受到仕人举子与平民百姓的广泛崇拜。文昌庙也遍及天下。
第三,《文昌大洞仙经》的产生。所谓"大洞经"者,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大洞经"系指道藏中上清众经的总称。道藏有三大类。上清经便归在洞真部里。里面有部《上清大洞真经》,狭义之"大洞经"系指《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元代的卫琪本。据黄海德先生考证:"前者成书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作者为四川宝屏山玉虚台道人刘安胜"。⑥後经宋理宗景定年间四川甘山摩维洞主罗懿子重新校刊。胡传淮先生又进一步考定:"刘安胜实为四川逢溪县人。《蓬溪县志:山川》载:"赤城山即宝屏山,其山赤色,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七曲老人祠,张神君解道德经於此。'《蜀中名胜记》与《四川通志》均录其事"。⑦元代又有蓬溪县的另一道士(中阳子)卫琪,撰成《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并於公元1310年献给朝庭。内容与刘本及古本一脉相承。当时的"翰
林学士"张仲寿也明确指出:"《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见也。"七年之後,元仁宗皇帝正式加封梓潼张神为"文昌帝君",卫琪本即为范本流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