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族唱法如何用“声”(2)
2014-05-19 02:51
导读:不光是美声唱法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来演唱,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通俗唱法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也达到了很大的高度。自上世纪中期以后,通俗唱法在
不光是美声唱法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来演唱,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通俗唱法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也达到了很大的高度。自上世纪中期以后,通俗唱法在美国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典范。它已经和中国的
戏曲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唱法模式,特别反映在高音区上,“路子”很统一,真声——混声——假声融会贯通,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成名的歌手中,不论男女,没有高音的很少。同样,在中国内地或港台地区,用真声多假声少的声音来演唱的女通俗歌手不乏其人。再说民族唱法,上世纪80年代前后起至今,女声以李谷一、彭丽媛为代表,她们的演唱用嗓都是同时具有两种混声机能的。如此看来,演唱者单纯采用真声或者假声,有时是满足不了作品二度创造的需要的,因为单纯采用哪一种声音来演唱,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即混合声,既有真声的特点又有假声的功能。只有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才能满足歌唱的各种需要。
三、真假声结合的优点
混声被一致认为是声乐训练中所追求的声音,它的优越性远远超过了只用真声或者只用假声。
首先,它避免了真声和假声发声法的弊端,综合了两种发声方法的优势,可以把低音的色彩带到高音,同时把高音的色彩带到低音,使得声音听起来既有真声的明亮、结实,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它高远轻巧并且有一定的力度,既不像完全真声那样笨重,又不像纯假声那么虚沓、暗淡。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的声音。
其次,混声中的轻机能、重机能,即假声机能和真声机能的高度协调,使发出的声音安放部位高,能获得更多的高位共鸣,而且离声带振动地点远,因而能使声音的发声效率高、能更持久地演唱。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再次,混声能使演唱者大大扩展音域。就一般人来说,真声区(低声区、胸声区)的音不会太高,到了中声区(自然声区)与高声区(假声区、头声区)相邻近的某一两个左右的音上,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通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声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发起声来嗓子就感觉不听使唤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感到发声吃力,有的感到声音不大稳定,常常会因为控制不当而出现“破音”;有的学习者根本就唱不上去。这时候如果不学会如何去“换声”——真假声结合来发声,仍然采用演唱自然声区的发声方法,各器官之间的机能并不符合演唱高声区应该具有的发声状态,那样的话,不仅高声区无从开发,可能嗓子还会出问题。因此,只有找准了“换声点”,或者说换声音区,提前换声,才能将嗓音安放到正确的发声部位上去,使其获得每个音高上的声音应该具有的音质和音色,使整个音域内的所有声音在演唱时都能通顺流畅、转换自如。这样,既能使中低音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又能使高音声区的发音灵活自如,使音色富于变化,而且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声音不再受到高音上不去的局限性,演唱者的音域拓宽了,“路子”也就宽了,自然能适应多种风格和多种类型作品的演唱。
四、如何调节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