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1)(2)
2014-07-23 01:31
导读:在理论上,成熟的艺术学原理应该是基于各具体门类艺术之上的更为抽象的理论。如何实现哲学的形而上的抽象是一个方面,从什么基础上完成这一抽象是
在理论上,成熟的艺术学原理应该是基于各具体门类艺术之上的更为抽象的理论。如何实现哲学的形而上的抽象是一个方面,从什么基础上完成这一抽象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能否认,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可以有两个路向,其一是从下往上走的路径,通过对各具体门类的研究,再进一步总结出一些更基本的规律;还有从上往下走的路径,从一般的规律,延伸到各具体门类。目前我们的艺术学建设,主要是在后一条道路上努力。这条道路所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研究者对艺术的技术手段的隔膜。有很多关于艺术的学科分类,在笔者看来,艺术,从它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境况来看,主要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关乎心智的,一类是关乎身体的。
以美术为例,绘画能力的客观标准是什么?绘画是人们控制自己的手的能力,包括书法在内,书法家的书法水平的身体衡量标志之一是对自己手的控制能力,广义地推论,就是人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同样,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都关系到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为什么艺术家必须从幼年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无非就是要通过训练,培养人们掌控自己身体的能力,使之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达到想要达到的表现目的。所以身体的训练在各艺术门类里都是最基本的训练,有关身体的技术也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
艺术不仅仅是身体的技术表现,还需要心智。导演的工作不需要经过身体的训练,他需要的是心智的训练。同样,从事文学作品创作也不需要身体的训练。但心智不是艺术的全部。我们知道在绘画领域内现代艺术出现之后发生的变化,美术家作为一个艺术群体,他们身体上的优势正渐渐转化为心智的优势,后现代艺术尤为如此。所谓观念艺术之类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对艺术的认知与评价,正在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向以心智为核心。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后现代艺术正在消解艺术中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后现代艺术在刻意抹杀身体的训练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将心智的作用提升到身体之上。如此一来,对身体长期刻苦训练的价值就受到了质疑,艺术中表现技法的作用进而也遭到质疑。没有身体为基础的技术为度量,艺术优劣的标准就混乱了,离开技术的标准,所有艺术的标准就完全被相对化了,标准就因此而崩溃。近代以来艺术的崩溃和美的崩溃,就在于所有技术标准都被这个时代的主流趣味所抹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们不断强调心智对于艺术的价值而忽视身体对于艺术的价值,似乎人们完全不需要经过任何身体训练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满足于谈论他们有多么丰富独特的经历,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似乎这才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就有如一个缺乏足够的表演才能的演员,致力于某些奇思异想的创作和所谓思想文化内涵的发掘,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身体与技术表现能力的缺陷,当艺术家们都以此为追求时,艺术的堕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艺术是心智和身体两方面的结合。笔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由于人们从文学角度或者从哲学角度出发研究艺术,很容易过分强调心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技术和身体,这样建构的艺术学很容易成为一部只关乎心智的艺术学,成为一部忽略身体的艺术学,或者很少涉及到身体的艺术学。在目前所见的各种艺术学概论中,我们经常认真地讨论艺术创造过程中想象、创造、灵感的重要性与价值,却很少涉及到每一门艺术的实际,忽视了从事每门艺术的创造都需要经历严格的技术训练,需要艺术家以身体的特殊能力为基础的技术手段。艺术基于技能,每门艺术都基于一类特殊技能,而技能在艺术理论里面往往被忽略,最多只是被看成一种次要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对人类而言,对人类的艺术而言,离开了身体,离开了技术就什么都不是。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远远未能充分考虑到技术在各门类中的重要性,而把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的创造等同于文学的创造,仅仅局限于文学的或哲学的层面去讨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忽略了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技术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