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扭曲看新闻的宏观失实((2)
2014-08-01 02:11
导读:更糟糕的是,大众传媒这种有意无意地生产着、传播着“大学生刻板印象”的行为,必然会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偏见”,甚至产生负面意向与敌对倾
更糟糕的是,大众传媒这种有意无意地生产着、传播着“大学生刻板印象”的行为,必然会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偏见”,甚至产生负面意向与敌对倾向。这种认知偏见与敌对倾向,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受众态度乃至行为上的变化,对事物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理性探讨:大学生形象扭曲的深层原因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描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7]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正是李普曼所说的“客观现实”,而媒体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便是“象征性现实”,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社会刻板印象便是“主观现实”了。我们不妨将其用图形表示出来(见下图):

在传统社会里,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较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会里,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因此,媒介提示(报道)的“象征性现实”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知的程度。
在笔者看来,这种媒介提示(报道)的“象征性现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的,指媒体报道的具体的、单个的新闻事实;一是宏观的,指经过媒体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后在媒体中所显现出来的事物整体的现实。如果媒体所提示的微观层面上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相符,我们就说它实现了“微观真实”,反之则是“微观失实”;同理,如果媒体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所提示的宏观层面上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相符,我们就说媒体实现了“宏观真实”,反之则是“宏观失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很显然,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报道中,它们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所构建的宏观层面上“象征性现实”(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形象)与“客观现实”(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产生了背离,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宏观失实”(大学生形象被扭曲)。
然而,作为“宏观真实”的对立面,“宏观失实”不像“微观失实”那样便于考量。“微观失实”的核实相对容易,只需要考察单篇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即可,也就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8]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五W”“一H”上没能做到与事实保持一致,就可以说其是“失实”的报道,也就是“假新闻”。而“宏观失实”则不然,它不能简单地拿“五W”“一H”来衡量,恰恰相反,有时它面对的甚至是一条条确凿无疑的新闻。其失实之处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才能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浅谈新闻报道策划对图书选题策划的借鉴意义
从新媒体的出现看电视节目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