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扭曲看新闻的宏观失实(
2014-08-01 02:1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从传媒对大学生形象的扭曲看新闻的宏观失实(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群体的报道中,由于正负面新闻
[摘要]: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群体的报道中,由于正负面新闻的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了传媒中大学生形象的扭曲。本文从这一现象入手,从
传播学和
心理学的角度对新闻“宏观失实”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业界的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传媒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扭曲宏观真实(失实)微观真实(失实)自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陈新焱
警惕:大学生形象正在被扭曲
“在校大学生杀死前女友父亲”、“女大学生袒露求职性贿赂经过”、“2006年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实录”……[1]这是2006年10月11日22点搜狐网上有关大学生的报道。而这仅仅是媒体对大学生负面报道中的冰山一角。有学者曾对国内颇具代表性的三家以刊载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新京报》、《兰州晚报》和《扬子晚报》)在2005年8月份对大学生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三大都市报中有关大学生的非正面新闻(指有关大学生暴力凶杀、两性、违法违纪等主题的新闻,笔者注)最低的是42.11%(《扬子晚报》),最高的竟达到了78.57%(《兰州晚报》)。[2]
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比例更高。“Tom.com新闻中心”干脆将“迷失的大学生”设为专题。[3]在该专题的首页上,“卖淫”、“浅薄”、“盗窃”、“吸毒”、“网恋”、“犯罪”、“失落”、“急功近利”、“迷茫”、“自杀”、“暴力”等十五个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竟成了宣传语。有些网络媒体更是拿“女大学生”大做文章。笔者在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入“女大学生”四个字,得到了8,590,000项结果。[4]而在这些相关文章中,“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地被“着了色”:“com时代女大学生的‘新潮生活’”、“女大学生卖淫惹谁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和行为心态录”……在这些报道中,“女大学生”这个本属中性的词语已经多了一丝暧昧的味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无独有偶,在笔者发放的1000份(回收率98.7%)以自己所在的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大学生形象为题的抽样问卷调查中(见表一),67%的同学认为,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报道中,大学生的负面形象居多,6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比媒体报道的要好。由此可见,媒体中的大学生的形象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产生了比较大的差距,在大众传媒有意无意的报道中,大学生的形象已经被扭曲了。

直接后果:哈哈镜中的大学生刻板印象
有学者对大众传媒中大学生的负面形象进行了归类(见表二)。[5]

透过这些负面形象,我们看到已经不再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群体。在大众传媒的报道中,“性观念过度开放和放纵”、“暴力凶杀”、“冷漠世故”、“品质低下”等成了描写大学生的常用词汇。从传播效果的理论上看,媒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聚焦于一个群体,集中报道一些具有相似或者相同属性的东西,就容易造成总体形象的失真,从而形成刻板印象。
在社会心理学中,刻板印象是属于人们对社会认知产生偏差的一种情形,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形成: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者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而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通过后一途径形成的。[6]对于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社会公众对其刻板印象的形成对后一途径的依赖就更为明显。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大众传媒的描述中,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已经被扭曲了,就如同哈哈镜中变形的影像。当社会公众对媒体中描述过多的“负面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固化后,变形的大学生刻板印象也就开始定格在他们的脑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