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林外传》不用方言会更好(2)
2014-09-12 01:01
导读:我国内地最早的方言影视剧是上世纪60年代以四川方言拍摄的方言电影《抓壮丁》,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电影在银幕上销声匿迹。随
我国内地最早的方言影视剧是上世纪60年代以四川方言拍摄的方言电影《抓壮丁》,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电影在银幕上销声匿迹。随着电视剧在内地的产生,早在1982年,宋学斌导演拍摄的四川方言剧《人与人不同》。成为最早把方言
戏剧成功搬上我国电视媒体的方言电视剧。而真正广为国内观众喜欢和认可的方言电视剧,是1989年到1994年由刘德一主演的《凌汤圆》、《傻儿师长》。与此同时。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角色用的是陕西话,方言电影从此越来越受到我国电影的青睐。这之后。方言剧开始了长盛不衰的创作,各种各样的方言都被引入到我国的影视,方言成了我国内地影视的新“救星”。
影视剧中哪些角色说方言呢?会说普通话的“今人”可以不说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的“古人”必须说普通话,难道要“古人”去做“推普”先生?为人师表的成人可以不说普通话。咿呀学语的少儿必须说普通话,难道要少儿去“引导”成人?低微的“草根”可以不说普通话。伟大的“领袖”必须说普通话,难道“领袖”还不够伟大?这种“奇特”现象与2005年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中要求,“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是相关的。
尽管我们认为,领袖是我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领袖的乡音是其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去掉乡音就与领袖的距离更大。会让观众视觉中再现的形象失去亲切感。尽管有“领袖情结”的很多观众非常希望给“领袖”的乡音留一席之地,即使说普通话也应该有点方言的味道。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更真切、更完整地认识领袖,让心灵也得到一种慰藉,况且前些年的“领袖”不是也说方言吗?但面对广电总局的规定,“领袖们”还是纷纷说起了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影视剧为什么热衷于使用方言呢?1、能制造喜剧效果。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观众是陌生的。有新鲜、刺激、惊奇、有趣的感觉,从而能制造出喜剧效果。小品首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剧功能并获得成功,影视剧借鉴小品的成功,在商业化、娱乐化的驱使下,自然也要引进能制造喜剧效果的方言。2、能制造真实效果。方言更贴近生活,是还原真实的重要手段。表现特定地域时,只有用方言才有原汁原味的感觉。才能使影视剧更具有个性。而有的影视剧大量使用当地演员和群众演员,这些“演员”用方言演戏的自信度远远好过他们说普通话。方言让人们觉得亲近、自然,有真实感。3、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方言剧永远是当地收视最高,而且投入低,产出高,《疯狂的石头》以30055元的投资获得了2200万元的票房。
不仅国产影视如此,2004年以来,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下冒出了陕西、兰州、东北、北京、上海等多种方言版本,并且相继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