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多元主义与普世伦理(1)(2)

2014-11-03 01:13
导读:(2) 生活質量完全取決於經濟因素。哪裡生產力發達,經濟發展,哪裡的人們就幸福。 相反,哪兒經濟停滯、衰退,哪兒的人們就受苦。 (3) 因此,我

(2) 生活質量完全取決於經濟因素。哪裡生產力發達,經濟發展,哪裡的人們就幸福。 相反,哪兒經濟停滯、衰退,哪兒的人們就受苦。 (3) 因此,我們需要經濟的無限增長。 (4) 經濟發展來自人口增長,更直接地來自科技進步。3 雖然今天已很少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技術進步將支援經濟的無限增長。也許有人會認為經濟主義並非羅爾斯所說的綜合性信念,但它就是一種綜合性信念,因為經濟主義包含著關於價值和人類生活的一般觀點。經濟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本質上都是經濟行為,從而認為經濟價值就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經濟主義與功利主義密切相關。功利主義思想家密爾(John Sturart Mill)說,人的終極目的就是盡可能遠離痛苦並擁有盡可能多的快樂,一切其他目的皆從屬於這一終極目的,無論我們考慮的是自我利益,還是他人利益。4而經濟主義者相信經濟增長是人們快樂與幸福的唯一源泉。伊安.戴維森(Ian Davison)把經濟主義視為現代社會裡的一種新型宗教。他說:「經濟主義從新教中發展而來,其結構與新教並行不悖。努力工作和個人主義仍然是其基本德性,只不過俗世的財富替代了上帝的救贖而成為終極目標。」5在當代社會,經濟主義又派生出消費主義。消費主義則聲稱,人生的終極意義就存在於消費過程中。於是,消費主義帶領我們進入了消費社會。 或有人認為,經濟主義並不具有普遍影響力。事實不然。在冷戰結束之前,我們或許可以說只有資本主義國家中的人們才信奉經濟主義,但冷戰之後,幾乎整個世界都以此為信條了。無可否認,在今日世界尚有許多信仰宗教的人,但他們也同樣深受經濟主義的影響。 今天,許多思想家和學者在擔心社會的分化、共同體的瓦解、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道德權威的分裂。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是他們忽視了一種統一化的危險。在尚未民主化的國家,人們的信念被強行統一,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因為在這樣的政治條件下,個人沒有思想和言論自由。但面對今日的人類處境,我們應當意識到,遍及全球的經濟主義整合是更加可怕的。如果說由思想獨裁所帶來的苦難僅僅是人的思想自由的喪失,那麼建立在經濟主義和全球經濟之上的統一信念則正將人類引向滅頂之災。早在19世紀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就說過,人類不僅彼此之間進行戰爭,而且對自然發動戰爭。6在經濟主義的激勵之下,人類正瘋狂地榨取地球,這便是對自然的戰爭。正是這種戰爭使人類陷入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不幸的是,許多人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仍不明白:不僅核戰爭足以毀滅人類;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同樣足以毀滅人類。因此,經濟主義的統治是不可取的。人類需要更徹底的「合理多元主義」。二 合理多元主義是可以得到認識論和邏輯的證明的。我們不妨把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看作「合理多元主義」的對立面。形而上學中的普遍主義通常預設了形而上學實在論,而後者正是普特南(Hilary Putman)《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的批判物件。形而上學實在論認為:世界是由不依賴于心靈的客體之總和構成的,確實存在著一個關於世界本來面目的完整而真實的描述。而真理就是語詞(或思維符號)與外部事件(或系列事件)之間的某種對應關係。7確實存在著一個關於世界本來面目的完整而真實的描述,這一觀點對於普遍主義至關重要。這種論點認為,確實存在一種真理體系,它是對實在世界的完整描述。可用大寫的「真理」(Truth)指代,任何其他與之不同的思想都是錯誤的。因此一般人都會相信這個「真理」,但只有極少數先哲能夠首先發現這種真理或發現通往真理的道路。我們可稱這種真理論為真理一元論。形而上學實在論並非全然荒謬。我贊同塞爾(John R. Searle)的觀點,認為存在著一個獨立于人類心靈的世界。8但我不認為任何科學家、科學共同體、哲學家、哲學學派、宗教思想家、教會、政治家能夠發現關於世界的全部真理,並能夠給出「一個確切的關於世界本來面目的完整而真實的描述」。人類是有限的,雖然他們渴望著無限。9正因為人類追求無限,所以他們才會夢想建立一個囊括宇宙所有奧秘的真理體系。沃特金斯(John Watkins)稱這種夢想為「培根─笛卡爾理想」。10但是這一理想是不切實際的,上帝並不希望人類能夠建造巴比塔。用自然主義的話說,自然並不願意人類洞察他的所有秘密。啟蒙之後,科學成了人類智慧最有力的開拓工具,但是,從奎因(W.V. Quine)到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以及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的自然科學哲學已經清晰地向我們證明,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標準可供科學家們去判別競爭理論中的絕對真理。11由此看來,即使科學家們也無法建立一套囊括所有科學分支,而又排除任何錯誤的統一理論。統一科學的邉佑蛇壿媽嵶C主義者發起,但以失敗而告終。在科學史上也時而出現「科學將終結於一個完整的真理體系」的幻象,12但是它們從未變為現實。 在前民主時代,許多強悍的君主都竭盡全力要將各種信念和信仰統一起來,然而他們從未成功,他們從來就沒能憑藉政治高壓而滅除所有的「異端邪說」。在這樣的社會,正統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壓制「異端」思想,統治者則壓迫那些信持「異端」的人們。不難發現,統治者可以從思想統一中獲得好處,因為思想統一能夠強化主導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從而能加強政治統治。 每個時代都有其主導意識形態。在前民主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直接得到政治或國家力量的支援。因此,那些並不信服正統思想的少數派不得不保持沈默,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招來嚴厲的懲罰。而在現代民主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似乎並沒有被清晰地定義,它們並沒有直接得到國家力量的支援。自由主義思想家則聲稱,國家中立於所有的「綜合性思想」。然而事實上,現代主導意識形態,如經濟主義,一直得到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有力支援。而後者又受到國家力量的強力保護。因此,現代主導意識形態是間接得到國家力量的支援的。但無論如何,民主社會是一次巨大的政治進步,因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了承認,而信持「異端」的少數派也至少能夠打破沈默表達自己的思想。但現代文明有兩大弊端:一是在道德言說中存在不可通約的分歧和爭論,13二是「現代宗教」──經濟主義正誤導人類的追求。可見,人類文明在需要達成一致的地方遠沒有達成一致,在不該達成一致的地方卻較好地達成了一致。三 漢斯.昆(Hans Kung)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說, 今天,已經沒有人會懷疑我們的世界正在空前地被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術、世界性經濟和世界性文明所塑造,我們需要一種世界倫理。世界倫理 意味著我們就有約束力的價值、不可違背的準則和人格態度達成的基本共識。沒有這種基本的倫理共識,任何社會都遲早會陷入混亂或獨裁之中。 沒有全球倫理,就沒有良好的全球秩序。14阿培爾(Ka-rl-Otto Apel)則從另一種視角論述了普世倫理的必要性。他說:我們今日處境的主要事實是,今天的人類活動與千年以前已截然不同了。今天的人類活動已具有星球性的影響,我們必須為此而承擔責任。而承擔這種責任只能採取不同傳統和生活方式彼此協調的形式。15因此,我們急切需要一種「宏觀倫理學」,確立「宏觀倫理學乃是我們這個時代哲學倫理學的首要任務」。16阿培爾的宏觀理論學正是普世倫理學。但要做到這一點卻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價值和倫理相對主義已產生 了長期的影響。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似乎是屔兄弟,但是二者仍有所不同。普世倫理的真正障礙不是多元主義而是相對主義。我們可以用充分的論證去駁斥相對主義,但這並非本文的論題。重要的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我們需要普世倫理,我們應當為確立普世倫理奠定良好的學理基石。為了建立普世倫理,我們必須回答兩個問題:(1)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路徑?(2)普世倫理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很明顯,我們已不能像康德那樣,先構建一套道德體系,然後向全世界人宣佈,並要求他們自覺地遵守。普世倫理必須具有實踐有效性。那麼,如何使普世倫理具有實踐有效性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全世界大多數人都同意它。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只有通過全世界各個國家、各種宗教、各種文化之間的充分對話才能做到!雖然現代文明發源於西方,但是東方文化正在走向復興,人類的未來不應當繼續被西方文明所牽引。東方文明應當為人類文明的未來作出積極貢獻。東方文明具有很豐富的文化資源,有許多積極因素可參與普世倫理的建構。但我們強調東方文化的重要性,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西方文明。我們只想表明,普世倫理只能建立在所有民族對話的基礎之上。 在東方文化中,中國傳統文化獨樹一幟,它能夠為普世倫理作出獨特貢獻。自17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上逐漸落後,以至幾乎無法在現代文明的框架內作出任何具有原創性的貢獻。但是,中國傳統思想卻能為後現代文明提供豐富的資源。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梁漱溟先生說,對於人類文明而言,出現在古代東方的中國哲學是一種早熟的思想,它並不適於工業文明,但它適於後工業文明。17人類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上,中國古代先哲們的許多思想對於反省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極具啟發意義。在討論普世倫理時,不少學者強調,就解決生態危機而言,我們應為我們集體行為的後果而承擔全球性責任。18但是人們常常從人類中心主義的眼界出發去理解「全球性責任」。他們認為,只有人的利益和生活需要被考慮,而非人存在物可以被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但是為了走出生態危機,我們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眼界。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思想可以提供重要的資源。例如「天人合一」的概念,就能為我們建構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全球倫理給予積極啟發。孟子認為,人應該努力成為「天民」,即不僅是一個社會的公民,還應當是一個宇宙的公民。19按照儒家的說法,「天」(「自然」)有其自己的利益和旨趣,天民就不應該只關注人的利益,還應當關注「天」的利益;不僅要對人類負責,還應當對「天」負責。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啟發之下,我們可以從自然主義走向超驗自然主義(transcendental naturalism)。而從後者的視角看,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對「天」負責,但有能力對地球生態系統負責。用超驗自然主義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就可以正確地理解人類的共同責任。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诗意地栖居(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