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人物的个性化塑造—我演杜丽娘(2)
2014-11-11 01:07
导读:来到园中,那如花似玉般盛艳的牡丹啊,一下子激起了杜丽娘心中蕴涵的点点情缘。应在舞台上极尽挥洒,运用流畅的步伐以及迭宕起伏的声腔,且歌且舞
来到园中,那如花似玉般盛艳的牡丹啊,一下子激起了杜丽娘心中蕴涵的点点情缘。应在舞台上极尽挥洒,运用流畅的步伐以及迭宕起伏的声腔,且歌且舞,如痴如醉 —— 把个“一生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的纯真与奔放活灵活现地倾泻于舞台上。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这里,必须要将丽娘内心隐含的一腔情怀以及一个十六岁少女的活力挥洒出来。于是,我就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来调整自己,打破惯有的表现方式。在念此句时,加强了后半句的力度,并配以更加奔放的身段和调度,让“她”兴奋起来,就像出笼的小鸟,自由而欢快地鸣唱……终于,她累了!困倦的身体渐渐伏卧于舞台最前沿的中央,脸含醉意。
猛然间,花神们纷纷涌来,将杜丽娘团团围绕。接下来,梦中情人——柳梦梅的从天而降则彻彻底底将她“震撼”。这一段表演的分寸把握,按我的理解分为惊、怯、羞、喜、荡。层次明晰,不温不火,把深闺少女的娇羞缠绵、惊魂动魄的生命震撼生动地表现出来。
逐“梦”:舞台人物个性化的塑造
我一直认为,现代演员对于传统剧目,特别是像昆剧这样华美典雅的古典剧目的演绎和人物塑造,一定要将戏曲表演本体写意的“表现主义”和话剧表演人物内心的“真实体验”相结合。即“演员除了要韵味十足地体现古典昆曲表演传统的典雅与优美,还需要融合话剧心理现实主义的内在体验的技巧,使人物由内向外,浑然一体”。同时,又要将自己完全融化在现代舞台声光的时空环境之中,做到古典神韵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组合,使之在剧场中传达出可贵的清新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既留住传统表演中人物外在呈现出来的形体程式美感,而又使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从而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杜丽娘由于一场“惊梦”,而苦苦追求,至死不渝!这是这个人物身上最最美丽的地方。有人说“惊梦”是杜丽娘这个人物的开端,而杜丽娘这个人物真正的个性在于“寻梦”。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是绝妙之极!如果说《惊梦》是杜丽娘生命触动的契机,那么《寻梦》则是杜丽娘这个人物性格最为根本的写照。世间为“梦”所牵、为情所绕、所震颤、所追忆的性情女子,不仅仅是杜丽娘。然而,“惊梦”之后义无反顾地“追梦”、“寻梦”,最后郁郁而死。这种至死不渝的真情女子,却唯有丽娘!
《寻梦》一折的表演应该是非常内敛而感人的。清晨,晨雾弥漫中,丽娘一人独自来到昨曰魂系梦牵的太湖石旁、牡丹亭畔。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勾起了丽娘的无限回忆。昨曰梦里书生的温存抚慰禁不住再一次回荡在丽娘的生命之中……但是如何把心里的积累在舞台上洋溢出来呢?这就要靠手眼身法步的合理运用了。丽娘在重拾园中的一草一木时是看一处忆一处的,其间眼神的收放是关键,是掌控整出表演的枢纽。例如杜丽娘在唱“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
这一段所表现的是主人公随着眼前景物而渐渐被带入自己的梦中幻想,我在此处是先用一个转身回眸然后停顿两秒,反常规的拿掉了开唱前的两下锣鼓声,随笛声缓缓起唱,使人物的感情线有了自然过渡,我把它称作:“软起”,为强调后面的由喜转叹作铺垫。
在眼神的运用上我大致分了前后两部分,前半段丽娘在追忆寻觅时眼眶是有意识“含”着的,眼神由虚到实慢慢放亮,看任何景物都是在似有似无间,由不确定到确定在表演上层层推进,好象
电影镜头的推镜,可光靠眼神的变化在舞台上张力是不够,于是我又想到以手中扇子随眼神徐徐打开做进一步渲染,但这一系列身形转换是必须和唱腔乃至行腔中的小气口严密糅合在一起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片刻的陶醉之后是现实无边的寂寥,形影孤单的杜丽娘在空空荡荡的牡丹亭园中苦苦追寻。然而寻来寻去,却总也寻找不到梦中欢会的情景,于是发出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的生命感叹。杜丽娘是位至情至理的真情女子,面对现实的“凄冷”而义无反顾地咏唱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