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融(2)
2014-11-16 01:00
导读:《降A大调波洛乃兹》,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勃勃的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 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
《降A大调波洛乃兹》,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勃勃的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
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区四个bE,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从此,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未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协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的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
然后音乐进入整个曲式的中段。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在奔驰: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马蹄声由远而近。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象梦幻的境界,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
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象流连忘返。终于,音乐流入中音区,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以上所提到的特点只是体现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但是他最重要的旋律创作特点却是在音乐中声乐性和器乐性完美的结合。
《c小调叙事曲》是奏鸣快板曲式,但处理非常自由。引子的意义,看来和幻想波罗乃兹舞曲的前奏相同,是讲故事人的一段从容不迫的开场白,它以忧伤询问的音调结束。主部主题是一支沉思,忧郁又带有史诗性色彩的平静的旋律。
展开部头几小节怀有警觉的沉静,很快地就转变为惊慌的呼喊。副部主题的出现是浪漫派(尤其是李斯特)引以为特征的音乐形象变形的出色范例。在展开部的第二部分里,旋律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
以副部开始的再现部并没有立刻带来平静,在这里,副部情调离它本来的抒情温柔的性质仍然很远。只是在结束部里才逐渐恢复平静。主部主题仍像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把听众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
肖邦的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肖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成为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D.J.格劳特,C.V.帕利斯卡.西方音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