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学术界、互联网上也流传着这样的声音:我国西部也有许多地震监测的台站,这次大地震前就没有发现一点异常,就没有什么先兆吗?大地震前我们对大自然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我国地震科研的整体水平究竟怎样?我们何时才能准确预报地震?
2008年5月21日中午,《隙望》新闻周刊记者接通了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电话。也许是这些天过于悲伤、过于忙碌,电话另一端的他显得很激动:“这么大的地震我们没有预测出来,你说我们的科研水平是高是低?”
那时,在他的时间表里,对这次地震的思考似乎还没有列上日程:“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抗震救灾,这时候来谈这样一些问题,时间错了。”
然而,随着灾情的加剧,人们更加迫切地想了解和地震有关的一切。
再看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一期节目。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2008年4月30日,位于辽宁省中部的鞍山市,上午还是晴天,可是到了傍晚,却突然下起雨来。此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一处工地外的空地上,几个没有带雨具的工人从车上下来后迅速跑向几十米外的工棚,他们要到那里去吃晚饭。后下来的这位姓曾,叫曾湘江。由于这时他正在打电话,工友们把仅有的一把雨伞让给了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也缓步走向工棚的时候,死神正从天上悄悄地向他靠近。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上文已经论及关于戏剧元素的层次问题。第一层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认为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一层的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台词和动作在这里可以转化为与科技信息相关的人的话语和动作。如第一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话,话只有三句,但这三句话都能让受众体会到其中激动的情绪和深深的自责。第二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几个人物的动作:车停、人跑、打电话、死神靠近。人物动作给予我们以现场情况的想象力。
(二)运用戏剧结构
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也就是结构要有一定的“浓度”。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因为,戏剧化的情节如果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另外,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及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就在于其结构的巧妙编排上。节目往往是用一个悬念开头,尽管这种悬念在揭开之后受众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但这恰恰也是其魅力所在。用悬念把人的观看欲望悬置起来,然后再把事情逐渐铺开,而再铺开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设置更多的悬念,以此吸引受众看到最后。所以《走进科学》栏目制片人张国飞认为该节目是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来结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人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