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论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策略(2)
2014-11-26 02:12
导读:在故事的“陈述”层面上,影片是一个三段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第一段是韩三明找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的寻
在故事的“陈述”层面上,影片是一个三段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第一段是韩三明找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的寻找叙事中来。这一结构跟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一般的是两条线索平行、交叉,最后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则是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较为自然、和谐,在不为因果的情况下按照人物故事的时间顺序自然而然地安排在一起,保持了线索各自的叙述张力和阐释空间。 二、主题的多元阐释
我们从多重杂糅的叙事结构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作品主题的苦心经营,即他十分关注怎样去表现这个发生在三峡拆迁背景中的“故事”。善于思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在叙事形式与故事内涵之间形成了某种内在的关联,在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的同时,也为我们对影片主题的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
通过影片的故事情节,我们很容易得出《三峡好人》讲述了两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一主要内容。这种阐释虽然无可争议,但对于这部相当开放的影片未免过于简单甚至显得肤浅。
其实,影片最具深意的是:不合法婚姻十六年之后变得合法且合情合理,走向复婚,自由恋爱的婚姻两年之后发生变故,决定离婚。这两个故事,一个合一个分,都是人物自己做出的决定。这在贾樟柯以前的电影里是很少见的,以往作品中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的,非常被动。但在这部影片里人物面对感情,面对遇到的问题(如在拆迁办、在废工厂等),都有非常强的主动行为能力。所以贾樟柯在一次访谈中说:“《三峡好人》其实是一个讲舍弃,做决定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今天看到的新情况。”[1]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然而,爱情主题和做决定的主题都是通过寻找这一行为来实现的。影片中他们都在寻找:有的寻找失去的家园,有的寻找自己的爱情,有的寻找自己的亲人,有的在寻找幸福,有的在寻找未来……可以说贾樟柯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是“寻找”(在变化中寻找),不仅《三峡好人》这样,他的《小武》、《任逍遥》、《世界》等作品也是如此,“寻找”渗透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感情方式之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寻找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戚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的和确定性的追寻”[2]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红色娘子军》与谢晋电影的“中庸”和“仁”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