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论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策略
2014-11-26 02:1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纪实与虚构——论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策略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 影片《三峡好人》讲述了在三峡拆迁的真实历
【内容提要】
影片《三峡好人》讲述了在三峡拆迁的真实历史影像中两个虚构的故事,采用独特而新颖的表现方法与叙事视角,纪录了三峡拆迁过程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文章从叙事结构、主题阐释、电影语言、结尾叙事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影片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主题;电影语言 Abstract:The movie Still Life told two fabricated stories through real historical image of the migration from Three Gorges ,uses unique and the novel performance method and the narrative angle ,has record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location process riff raff'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the life pursue。 The article from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subject explanation ,the movie language ,the ending narrated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is movie alone ingenuity narrative strategy。
Key words: narrative strategy ; narrative structure ; subject ; movie language。
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连连获得国际大奖,由他编导的新作《三峡好人》在2006年9月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继侯孝贤、张艺谋、蔡明亮、李安之后第五位得此殊荣的华人导演。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好人》精彩的表演,独特的叙事策略给所有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一向擅长城乡写实风格,《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影片都是以底层小人物为主人公,在一种酷似生活本身的真实画面中展示他们的生存状态。新作《三峡好人》依然秉承了这一叙事传统。透过影片,我们发现:贾樟柯在三峡拆迁的真实历史影像中,放进了两个虚构的故事,但是这两个虚构的故事所唤起的又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关于爱情、婚姻、家庭、命运、记忆以及许多潜在的东西,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令影片写实的震撼力得以增强。可以说,《三峡好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是导演借助摄影机对底层人民生存状态,生命追求的真实纪录,但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独辟蹊径,采用独特而新颖的表现方法与叙事角度,纪录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现实。具体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重杂糅、主题的多元阐释、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以及意味深长的结尾叙事,大大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空间。 一、叙事结构的多重杂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叙事结构是电影内部的情节安排,是人物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结局。《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在三峡拍摄纪录片《东》时加拍的一部故事片,讲述了两个山西汾阳人到三峡库区奉节县“找人”的故事。矿工韩三明寻找的是十六年前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之后又被公安人员解救的妻子和他们的女儿;护士沈红寻找的是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想知道丈夫的近况。最终,三明没有见到女儿,和妻子在长江边决定复婚;沈红见到了丈夫,他们黯然跳完一曲舞后决定离婚。
两个独立的故事共同镶嵌于三峡拆迁的社会图景中。为了在更大范围上表现中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贾樟柯依然遵循了重在“陈述”的纪实性的叙事风格,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
戏剧化的叙事模式,不以线性叙事结构来强化戏剧性冲突的情节发展。为了呈现生活的复杂性与混沌状,贾樟柯自觉地选择了开放性的叙事策略,倾向于建构一种与纷繁的生活相对应的多重杂糅的叙事结构,注重生活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偶然性与无序性。
《三峡好人》的叙事结构里有两个结构层面:一个是烟、酒、茶、糖四个物质的标题结构;一个是故事的“陈述”结构。之所以划分为烟、酒、茶、糖四大部分,除了方便全片的叙事结构之外,导演本人的解释是这四件都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时又各有蕴意,譬如烟在男人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酒和茶是中国人情感的隐喻方式,而糖却可能是朋友之间赠送的东西。这些普通元素不断在影片里人们的情感交流中以各种直接或者隐喻的方式出现。这也是《三峡好人》英文名《静物》(still life)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