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与价值(1)(2)
2014-11-30 01:44
导读:(三)视觉的奇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英国
(三)视觉的奇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经历了某种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从“叙事的电影”模式,向“景观的电影”模式的转变。英国
社会学家拉什直接提出,“叙事的电影也就是写实的电影,服从于电影自身的叙事性(文学性或话语中心),而景观的电影则相反,它关注的不是叙事成份,而是场面、画面的视觉性,因此,电影的逻辑发生倾斜,叙事让位于画面,景观支配着叙事。叙事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而景观电影则属于后现代电影”iii。后现代电影利用景观真正实现了“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的原则,用现代电子媒介的高科技手段寄托对人类现存困境和未来世界的深深忧虑,它们提供的影像世界作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部分构成又加重着后现代生活现实与虚拟、历史与假说的混淆,为大众通向想象的乌托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在镜像语言上往往给人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而其途径有二:一是拼贴的碎片;二是极致的特技。
影片中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个性化的造型、摇滚的节奏、情绪化的人物是导演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让观众通过最直接的感官本能体会到似曾相识的生活经历,满足了体验的快感。一些“第六代”导演还在他们的影片中运用了多种多媒体视听语言:如Flash、DV纪录片、MTV、话剧等,以及超广角镜头、晃动镜头、动荡不平衡构图、装饰性影像、主观化色彩、MTV节奏等视听语言技巧,使“第六代”影片的风格更加多样化,给人造成一种视觉迷乱。
《妈妈》采用一种极为新颖的剧作结构形态,影片打破了对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常规理解,把两种影片在结构上杂糅在一起,给观众形成全新的感知经验。影片在虚构故事进行的同时,不时地插入一段段现场采访的纪录片段,让被采访者直视镜头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这种插入经常不依靠叙事上的转机,随意性极强,在整体结构上的不断跳切,使观者不断地在“入境”与“间离”中变换视点和位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周 宁
商业广告骗术的特征及治理
浅论电视新闻和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