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鹿原》的审美结构形式看主体情致的表达(2)
2015-01-01 01:40
导读:从人物的设计来看,组成《白鹿原》意义网络的实际上是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层次的内容,另一个是历史层次的内容。第一个
从人物的设计来看,组成《白鹿原》意义网络的实际上是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层次的内容,另一个是历史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所表现的特点为过去性、价值完成性和英雄性,人物多是已经死亡或失去力量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式人物。属于这一层次的人物有白嘉轩、朱先生、黑娃、白灵,还有那个象征性的形象白鹿(白灵进入这一层次正是因为她化身为白鹿)。他们的命运大多以死亡为结局(白嘉轩虽然没死,但他在最后的现实中基本上失去了意义与价值),表明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所追求的理想精神均遭到失败或被历史所抛弃,消失于过去的历史中。这个层次相对于第二个层次——历史层次——还表现出虚构性的特点,是作者按照一种理想文化的意图对于曾经存在过的(朱先生为代表)或应该存在的美好理想世界(白灵所代表)的设想。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历史层次,是以历史性人物或代表历史的人物为代表的,他们有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白灵(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层面上的),黑娃,白孝文,岳维山等。这是一个现实层次(实有的、历史的),与前面的理想层次(虚构的、想像的)形成对照。这一层面的特点是具有指向未来的未完成性(最后历史仍在继续,并没有结束,白孝文等所代表的新的社会与人民的命运仍有待时间的发展),价值待塑性(当然本质上它是已经完成的,因为历史毕竟已经发生和存在,但是在本书中由于作者没有涉及它而呈现未完成态)。
《白鹿原》中组成第一个结构层次的人物可分为两个价值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中国旧的经济基础上的道德价值层面,这种旧道德既有其令人神往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其落后、保守、僵执、缺少生命活力和健全人性的一面。这里以作者对该人物诸多局限性的描写可以见出,尤其是作者对小娥这一形象的设计,她的性格、命运与白嘉轩所代表的传统规范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后牺牲在传统观念的势力下,格外醒目地突出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封建迷信思想的无情和对人性的摧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二个价值层面是以白鹿、朱先生、白灵为代表的世界大同和理想人生——自由、平等、博爱、永恒幸福——的思想,他们是超越了白嘉轩的局限性的。白鹿的形象实际上代表的是作者本人现今的道德理想,这个理想是作者按照今天的人文精神所描画出来的,作者只是借用了一个传说的外衣,但其广大的、具有超越性的内容实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不具备的(当然也不妨把它看作是自古以来就存留于中国人心灵中的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虽然这种梦想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较少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在中国人的心里却未尝不存在)。这一形象所表现的超越的、非中国的色彩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明显见出:“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