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情和景与神和形两者间的关系
2014-12-30 01:1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浅论情和景与神和形两者间的关系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凡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一个完美的整体。情
摘要:凡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一个完美的整体。情和景(神和形)是自然形态物质与情感精神的辨证的统一。文章用大量的古代文学论述了情和景与神和形两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艺术表达
凡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一个完美的整体。情和景(神和形)是自然形态物质与情感精神的辨证的统一。景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情是客观物象作用于人的头脑而产生的主观意识升华的艺术美。因此,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必需要求情景交融为主要的,后者为前者服务的。
一、情景交融是艺术表达的核心
好的作品都有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客观自然存在的景与艺术家通过理性认识,在客观自然的参照下所提炼、移置、升华的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是客观存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产物。正如鲁迅先生在创造典型人物时大都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一样,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很可能山在东面、水在西边,甚至还有一些物象是从目识心记的表象中提取出来的。只有从生活中扩大情感、升华情感,深化的情感所孕育出来的形象才是真正体现出真情与实景有机结合的艺术作品。正所谓“景以情生,诗以情发”。
大凡艺术家都是顺着自己的视觉不期然地转移到想象上来的,由移情物象的形质直接通向虚无、有限通向无限。在视觉与联想中可能明确地把握到从现实中超越上去的意境更加理想化。正是这样,才能象邱处机说的“……寄雅怀幽心,松间石上,高歌沉醉、月下风前、玉女吹笙、金童舞袖、送我醺醺人太玄,玄中理,尽浮沉浩浩,来自绵绵,奇哉妙景难言……”“情”是“立万象于胸中”的自然美本身的质感生机和艺术家的认识感受互相能动剪裁熔铸而成的。感觉意象一经建立,便对创作起作主导作用,或者说他们在壮景揉情,借物写心的艺术作品创作中,艺术之美象三春灵雨一般,“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心魂不襟荡漾、全然陶醉,为情感所主宰,而自然之美景如在眼前,始终指挥着创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唐代书法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穷穷,忧悲愉佚,怨恨思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心于草书发之。”从主观之情转移客观之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易出。故旭之书,变动犹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1]。颜真卿曾问书法于素师,素答:“吾观夏云多奇峰,辄而师之……又遇折壁之路,一自然。”《宣和书谱》引当时名流壮其书势称:“若惊蛇走?骤而狂风”。真是一笔一画总关情。情与景对于绘画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论述也颇多,由于绘画接近于自然。而对书法来说,本似乎毫无关系,由于书法远离自然。相对于平面化,抽象化,在视觉形式上只有横向纵势放射的点、线、面的有机组合,犹如黑夜立足于地球,仰观明星朗月,俯察大地万物,它没有星球那样的物理几何的圆球体,也没有客观物质软硬的触觉,全凭艺术家的心灵感悟、修养、通过开张布白、牵丝引线、断连贯气、大小粗细、虚实飞白、疏密曲直、干湿浓淡、提桉顿挫、疾涩迟速、有收有放,自然流畅地达到具有物质性在空间中的伸张性和广延性,线条在时间上的运动性。如此看来,自然之物不仅仅以诗以文传情达景。刘熙载《艺概、书概》论昔人为书之体说:“须人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心有不齐者存”。此所谓穷变态于毫端,含情于纸上。与书法同生共养的诗、画要求艺术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感情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主观感情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宋代的王微提出作:“画之情”。主张山水画家必须对自然发生感情且有所激动,也就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正是这种飞扬浩荡的神思,推动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刘 《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所谓“登山则情高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先圣先贤给现在的艺术家最大的启示,意指自己的感情移入审美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