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1)(2)
2015-02-04 01:08
导读: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
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唐宋时代还创制出了各种雕漆,如剔红、剔彩、剔犀等。漆还作为造像的工艺,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工艺形式。
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以说玉见于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上述简略的回顾,无非想说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自新中国建立迄今五十七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逐渐恢复,技艺得以传承和保留,经过生产体制等的改造,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据统计,1952年全国工艺美术从业人数近44万人,产值9895万元,出口值3322万元,换汇900万美元。至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数达1100余个,职工近20万人,产值突破1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近8亿元,换汇2亿多美元。工艺美术产品70%以上是外销产品,成为当时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和优势行业。以工艺美术大省江苏为例,1948年全省工艺美术产值为558万元,至1957年,全省成立工艺美术生产组织96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产值3776万元,至1965年,产值达5342万元。上海1965年有工艺美术企业62家,从业人员8千余人,产值达7500万元。1973年,国务院以国发(1973)46号文件批转轻工业部、外贸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要求各地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的领导,促进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由此拉开了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序幕,当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比1972年增加一倍以上,达到2000余家,产值达15亿元以上,出口值14亿元。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从“文革”后期经改革开放至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出口量倍增,行业发展迅速。全行业产值从1975年的20亿元至1978年突破至30亿元,1980年已达到47亿多元,出口34亿元,换汇13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近47倍。1981年,产值达53亿元,换汇突破15亿美元。至1983年产值达53.4亿元,出口仍然是生产的主要导向。以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重要基地的北京为例,专业生产厂家已达40个,商贸企业8个,合资企业4个,职工总数已近3万人,其中有6家企业职工总数在1500人以上。产品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北京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同为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重要基地的上海,1989年的行业总产值达到4.72亿元,从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出口创汇5亿美元,累计利税达8亿元人民币。1990年,全市二轻系统的工艺美术企业共42家,职工16567人,产值达到6.56亿元,其中出口2.2亿元。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由于产量和生产企业的迅速扩张,出口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始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随着生产体制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进入一个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民营、个体企业逐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形成建国以来工艺美术生产的一个新格局,其产量、品种、企业数量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湖南、四川等仍然是工艺美术生产的重点省市,除此之外,江西、山西、河北、辽宁、安徽、陕西、宁夏、贵州、吉林、重庆、深圳等省市的工艺美术行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