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1)(5)
2015-02-04 01:08
导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于1956年11月,1957年初,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学院领导关系的归属方面已产生明显的分歧。以曾任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院领导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于1956年11月,1957年初,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学院领导关系的归属方面已产生明显的分歧。以曾任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院领导之一的邓洁为代表,认为学院的办学方针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院应是作坊形式,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学生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服务;理论结合实际,专业教学密切结合生产……而以庞薰琹为代表,则认为工艺美术是文化艺术事业,创作设计的源泉是生活,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面向现代生产,面向大众,为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服务。如果仅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看,这两种意见都不错,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并无根本的矛盾。但实际上,除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外,两种意见相对应的背后是对工艺美术的认识问题:作为手工业管理局领导的邓洁,他理解的工艺美术是经济的产业,工艺美院的教学是为工艺美术生产培养学生的,理所当然应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服务,以创造更多产品和利润。而艺术家出身的庞薰琹则将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艺术事业,产出和利润基本上不在其考虑之中,他理想中的工艺美术即是
艺术设计,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艺术。
在当时的情况下,办学指导思想的天平向何方倾斜是由主管单位的归属来体现的。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那么工艺美术学院理当归主管手工业的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领导;把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艺术事业,那工艺美术学院应当归文化部门领导。事实上,在建院之初,国务院即看到了这两种属性的存在,而决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行政上归手工业管理局领导,业务上归文化部领导。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行政领导成为统一领导,文化部的业务领导并没有落实。为此,庞薰琹等36名教师于1957年5月提出了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十条建议,供国务院、文化部、美术家协会等部门参考。5月20日,学院即移交文化部统一领导了。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在今天来看这一“事件”或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工艺美术性质的不同认识,反映了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所在。前者从行业管理者的角度更多地看到了工艺美术的经济性及其产业价值,是实际的;后者从艺术教育者的角度,更多地着眼于工艺美术的文化艺术价值,具有理想的成分。
在今天,把工艺美术作为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或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看,不仅是一个实践难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行业和一种经济性的产业,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如是,成千上万的企业,生产产品、完成产值、将产品推向市场,其过程与生产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其特殊性仅在于其手工技艺和产品的艺术性。如果着眼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性质,试图将其作为文化产业来定性,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在产业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因为产业要有产出,要有产品,产品必定要有价值和价格,其经济属性必然包含其中。但是文化产业并不一味强调利润而更看重社会价值,而经济性的产业不能不强调利润,将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单纯的文化产业对待,在今天的发展经济的大潮中,不切实际,也有很大难度。将工艺美术定义为文化艺术事业,与作为产业对待有很大差别。文化艺术事业不像产业那样追逐利润,国家甚至要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资助。因此,如果将庞大的工艺美术行业改为工业美术事业,则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
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