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2)
2015-07-22 02:29
导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持好结合的度,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戏剧的本质内涵,又能使观众相对轻松地接受外来的戏剧形式。在这一点上, 南京大学 解玉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持好结合的度,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戏剧的本质内涵,又能使观众相对轻松地接受外来的戏剧形式。在这一点上,
南京大学解玉峰教授认为,形而上的部分不可兼容,形而下的部分可以借鉴。意思是东西方戏剧都有着使其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特征,对东方戏剧而言是角色制,对西方戏剧而言是情节的戏剧性,这一部分是改变不得的,否则它便失去了自我;要结合我们只能尝试在戏剧的物质层面上做出努力,比如说从灯光、舞美、
服装等方面下手,这部分不牵涉到各自的本质特征,是可行的。
在表演时,演员与观众之间会产生一种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它类似于
物理学上的磁场,能够产生奇妙的效应。当这种效应作用于演员时,演员必然会按照“场”的作用力调整自己的演出。当年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时,学贯中西的张彭春应梅兰芳的恳请,以梅剧团的总导演、总顾问和发言人的身份,用谈话、文字的形式,在各种招待会和首演等重要社交场合,向媒体、艺术界、学术界发表大量演说,介绍中国京剧的特点,为演出大力宣传造势,这些铺垫对于梅剧团的成功演出是很有助益的。除此而外,为了京剧能够走向世界,张彭春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做出表演上的一些改变,要求演员按照导演构思塑造艺术典型。这种做法看似刻意迁就,其实是尊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对于中国戏曲的调整以及梅兰芳回国后的革新,正显示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相遇时,必然会在对方的作用力下发生一定的变异。
与小说、散文、
诗歌等样式有所不同,戏剧的跨文化传播除了文本传播之外,更多的则要依赖舞台传播来进行。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舞台传播,则因语言的阻隔和观众的异质文化背景而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观众群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白先勇和青春版团队在跨国演出之前,就在美国开设昆曲讲座、开设昆曲公共选修课、举办演员和观众见面会,为青春版的上演造势。讲座普及了昆曲知识、扫除了观赏障碍、激发了观赏兴趣、强化了观赏能力,同时又为即将上演的青春版作了宣传,形成观赏期待。这一系列借助社会运作所实现的预热活动,让更多的异域观众了解昆曲、喜爱昆曲,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杭州越剧院将易卜生的经典名剧《海达·高布乐》的时空场景转移到了中国古代。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讲述了女主人公海达为欲望所困,最终走向毁灭的
心路历程。该剧导演支涛认为,剧本必须遵循易卜生的原著 的精神内核,而演出必须还原我们越剧的文化本体与本土特色,充分体现越剧艺术魅力的文化元素。以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契合点,既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