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2015-07-22 02:29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巾国传统戏剧如何走出国门,为西方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巾国传统戏剧如何走出国门,为西方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成为跨文化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促进文化融合,将中国传统戏剧打造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中国传统戏剧;跨文化传播;文化融合


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的历史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其雏形就已经出现。然而纵观戏剧发展史,在很长时间内,东西方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直到18世纪,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全文收人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5)才宣告了东西戏剧交流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使对古老的东方怀有神秘感的欧洲人产生了兴趣。
1753至1755年,毕生从事戏剧创作的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根据《中国通志》里马若瑟的译本,从中取材并另赋新意,改编出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8月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该剧的改编不但把当时欧洲的“中国热”推向新的高潮,而且在18世纪欧洲文艺界和思想界留下了重大影响。欧洲一些国家以演出带有“中国”字样的剧目为时髦,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中国戏剧。此后又有《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等近40部中国元代和明代时期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流传到西方,这股华夏文化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可惜的是,那个时期的翻译者大都只是被戏剧情节所吸引,对中国戏剧艺术特定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并不了解,翻译时一般都将唱段删去。因此,这一时期的西方读者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和魅力是不大可能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京剧表演的集大成者梅兰芳有意将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同时也想考察一下西方的戏曲活动。但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戏剧的偏见很深,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充满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兰芳的出国考察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的历史重任。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成功,将中国京剧艺术引人了世界戏剧艺术之林,对于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跨文化工作者们在将中国传统戏剧推向世界舞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例如2006年9月,杭州越剧院带着根据易卜生原著《海达·高布乐》改编的越剧《心比天高》,首次登上挪威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盛况空前;由白先勇教授领衔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美国与欧洲巡演,受到海外观众的激赏,并引发了一阵文化震撼,各大报纸佳评如潮;2009年3月16日,京剧《赤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播放,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艺术魅力和现场气氛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戏剧都是有着悠久成长史的舞台表演艺术,经过历史的积淀,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学术界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的大统一的世界风气的感召之下,戏剧界也开始思考中西戏剧的结合问题。那么,中西戏剧为什么要结合?仅仅是为着顺应时代潮流,也给戏剧创造出一个东西方都能接受和欣赏的新形式?还是借着交流的方便,让东西方的观众知道在自己早已习惯的戏剧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戏剧形式?如果是前一种目的,那么显然会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和实现可能。戏剧不同于文学、绘画等纸上艺术,文学尽管也有着民族地域差异,但它毕竟是一种半成品,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加工,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戏剧一旦演出,就是一个只能让观众去接受的成品,况且东西方戏剧观众多少代积淀下来的欣赏习惯和趣味指向,并不是一两部所谓的戏剧创新作品就能改变的。因此,这种结合在理论上还欠成熟。对于后一种目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在把戏剧搬出国门时,必然要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接受问题,我们并不指望富含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中国戏剧一下子就能被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所理解,反之也是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结合和修改。
上一篇:探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