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正如陈玉琛先生在《聊斋俚曲》一书中说:“聊斋俚曲乃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又独树一帜,它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体,成就了用俗曲讲唱大型故事的崭新事业,成为集我国历代说唱、戏剧之大成者。”俚曲是曲与诗相结合的文体,又是曲与戏剧融合一体的结晶,也是集歌、舞、乐于一身的妙笔华章。它在我国文学史、戏剧曲艺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珍品,它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与不断研究。
关键词:聊斋俚曲 蒲松龄 风格
聊斋俚曲是文人思维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人思维与地方特色集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各种音乐文体的因素,又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书兼二体”,即兼说唱与戏剧的风格特点。
一、俚曲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蒲松龄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运用白话及其家乡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写成的,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那个年代,文艺创作都是以文言创作的,像聊斋俚曲用方言俚语写成的极其少见。聊斋俚曲音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其语言的大众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艺术文体。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说明俚曲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在每年的春节等节日,蒲氏家乡淄川还有唱俚曲的传统节目。俚曲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性
俚曲广泛吸取和运用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口语白话、方言土语、谚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使得俚曲的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这些方言土语的使用,使俚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芳香,使当地群众倍感亲切,也推动了它的流传与发展。俚曲中民间语言的生动描写比比皆是,如《俊夜叉》中张三姐痛斥丈夫因赌博而造成自己的苦难生活时说:“俺一日吃了~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丘的话头好日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