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说书人”在故事类节目中的素养生成(2)
2015-09-04 01:05
导读:二、故事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影响力和传播魅力都得到了市场的检验,但这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素养
二、故事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影响力和传播魅力都得到了市场的检验,但这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素养却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蜂拥“克隆”一种节目形态会不可避免地将其“做死做滥”,刻意模仿一种主持风格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个性缺乏的泥沼之中,从而最终失去受众的关注与喜爱。本文认为,月前我国的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在“行吟”讲述中成为故事“多余人”
“奇、情、险”再穿插进亲情、友情、爱情,日益成为一档故事类节目的惯用手法,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旦遇上干瘪生硬的解说和了无生趣的主持人,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受众对于主持人的离弃,使之成为在精彩故事下的“多余人”。个人魅力更是无法彰显,无从谈起,甚至有时主持人的每一次出现都让受众觉得很突兀和反感,搅乱了人们的欣赏氛围。加之有些主持人的感情不到位、不真挚,与受众之间形成了语境落差,置身事外的冷传播影响了节目的连贯、顺畅。
2 在“主观”讲述中失掉“和谐感”
在故事类节目中,个别主持人在节目中完全沉浸在自我表达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过度主观的评判事件,挤占受众的想象空间。在节目中短片已经现场记录的,能通过画面直接表达的场景,主持人还要加以强调,殊不知画蛇添足只会增加传播信息的冗余。特别是在动情处常常就成为主持人一味地情感宣泄的关键帧,非理性的压倒式讲述不仅削弱了节目用事实说话的原生态呈现,更失掉了大众传播应当具备的创造和谐社会的传播功能。另外,这种不平实的思维很容易形成定式,主持人深陷其中就不能灵活驾驭讲述节目的其他题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 在“套路”讲述中忽略“真性情”
故事类节目深受观众青睐,缘于受众对周边事物的关注,了解社会时事,关心生活百态,此为其一。其二,别于他类节目形态,受众可以对此人此事注入感情,或同情,或义愤。那么,主持人的讲述势必牵动每位受众的心理波动。这是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过程。受众进入讲述节目的叙事环境是想感受一种不同于己的人生历程,主持人不需要修饰的语言,华丽的词藻,平实、真诚地传达表意同样可以和受众在平等的交流气氛中感染彼此。一些应声上马的节目,主持人千篇一律的主持套路,更像是舞台剧人物出场的报幕员,没有自己的风格养成,更谈不上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受众对主持人的信任感就在比照中大打折扣。
三、讲述类节目主持人素养的生成路径
故事类的节目题材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节目形式也应当让观众悦然接受,这就要求主持人不只是故事的揭秘、解密的角色,也应当担纲起建构节目、传达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任;更要求主持人能够以更具人文气质的素养,为故事类节目增添人文关怀的情愫,以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来审视故事类节目中出现的“那人那事”。当然,比起简单模仿、一味照搬,上述要求更体现出一种慢变量的特质,需要主持人踏下心来慢慢沉淀和积累。在当今主持人普遍年轻化,主要来源于学院培养的环境下这种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