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关舞蹈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6-01-23 01:08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有关舞蹈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专业艺术院校肩负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舞蹈专

摘要 :专业艺术院校肩负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舞蹈专门人才的重任,但人们惯常的一些做法却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悖,应引起重视和改进。


关键词 :舞蹈教学 主体 独立学习 创新思维
  
  专业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舞蹈专门人才的任务。然而舞蹈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舞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长期以来,舞蹈教学贯穿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培养了众多符合学校规范、符合教师要求的舞者。然而,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地为培养人才服务,却是我们缺少研究的。如果说,中专阶段是以模仿学习为主、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那么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就应该在中专的基础上,以理性学习为主,以关于方法的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述训练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训练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我们却很少去了解,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缺少互动的学习,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质疑的空间,使得他们的大脑习惯于接受外来的信息,缺少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更难以谈得上以这些信息为知识储备去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正像有人到国外学习考察后归纳说的:“在中国,学生是容器,等着接收老师的知识;在美国,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担任引导性角色。课堂的讨论很多,提问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激发学生参与和发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笔者曾经观摩并亲自参加了一位在舞蹈界颇负盛名的教师的舞蹈课。这位教师对动作的方法、要领和细节都讲得很到位,也很精彩。但学生并不都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疑惑和难点,可他们都不敢去问老师,因为这位教师非常“严厉”,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愿望,学生做不好动作就被大声训斥,课堂气氛很压抑。这样的课堂缺少互动交流,教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愿望之间没能架起有效的桥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诚然,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中,我们不宜过多、过长时间地停下来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问,并提出本堂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训练喘息的间隙,也可以见缝插针地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而在下课前的总结环节,也可以留出时间来进行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作业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其他的专业舞蹈课,如民间舞、作品排练、代表性舞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等,更是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去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可见,如何在教的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舞蹈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舞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舞蹈教学中有一种一直沿袭下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在训练中,教师常常是把条件好的、能力相对强的学生放在中间的把杆、队形的前排,而把条件差、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放在旁边的把杆、队形的后排。这在舞蹈学习之初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学期末,甚至是整个舞蹈学习的始终。大家知道,站在中间把杆、队形前排的学生会得到这样的暗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而站在旁边把杆、队形后排的学生则会得到相反的暗示。除此之外,我们的教师还常常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前者,对前者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对后者则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长此以往,前者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步步攀升;而后者则深感自卑,学习缺乏动力,成绩提升缓慢,以至于一旦让他们站到前排就感到局促不安、极不自信。剖析教师的这种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传统习惯在起作用,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做,很正常啊!没什么不合理的呀!其二,条件好的、能力强的学生都站在前排,看起来舒服,观赏性强;其三,教师总是喜欢那些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常常能最快地领会老师的训练意图,最早地达到教学要求,等等。这样的做法用在观摩课、公开展示课上是可以理解和无可厚非的。但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就不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②而厚此薄彼、分等级的做法显然是与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的。诚然,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也要培养“尖子生”。但这种因材施教和对“尖子生”的培养必须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上一篇:浅谈民族建筑文化与居室装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