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美术运动
2016-02-20 01:14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红卫兵美术运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与毛主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与毛主席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共同构成「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本世纪60年代,世界处于巨大的变革中,艺术也在动荡中经历了裂变。在西方,艺术由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在东方,「文化大革命」也使中国艺术发生激烈的转化。当时东西方艺术并没有机会进行对话,但两者却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罗德.罗森堡(Harold Rosenberg)认为艺术家只有从「审美的圈子」跳出来,才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他主张艺术到大众中去,主张集体创作1。而从红卫兵那里,我们也能听到类似的理论。当然,问题并非这样简单。红卫兵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从学术角度来认识、反思红卫兵美术运动,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但现在远非对这段美术史发表文化
哲学高论之时,目下更需要的是严肃的「考古」和实证研究。
一 一段被遗忘的美术史
由于研究数据的匮乏及视角的单一,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著作及论文中,几乎没有片言只语提及红卫兵美术运动。由中国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巨著《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介绍了1949年到1989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唯独缺少了1967年,因为1967年被认为是没有美术事件的年代。其实1967年正是红卫兵美术运动的高潮,而非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随着「文革」的发展,红卫兵美术运动迅速崛起。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检阅红卫兵,林彪等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此后,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艺术院校红卫兵也初试锋芒。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红卫兵在北京王府井荣宝斋玻璃橱窗里贴出大字报〈砸烂「荣宝斋」!〉,这也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红卫兵美术文献。大字报写道2: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荣宝斋」是个黑画店!几十年来,盘剥劳动人民的血汗,为资产阶级小姐、少爷、太太、老爷们服务,为封建地主阔老阔少服务,甚至于甘当洋奴才,为外国的大资本家吸血鬼服务。一句话,就是不为工农兵服务,不为社会主义服务。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帮头子邓拓就是你们的大老板,老主顾!黑画家「驴贩子」黄冑就是你们的黑后台。……我们就是要把「荣宝斋」打个身败名裂!
红卫兵到处张贴大字报、标语,散发传单,发出通令、
倡议书,抄家游斗,捣毁神像、文物,烧毁字画、戏装。
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谭厚兰带领人马到曲阜砸孔家店;山东冠县红卫兵挖武训坟,抬尸游行,焚烧尸骨;海南岛的红卫兵砸海瑞的墓……美术界的「反动学术权威」也被红卫兵打得人仰马翻,遭到骇人听闻的迫害。「红色恐怖」遍及全国。各种「封资修」的生活艺术遇到灭顶之灾。「飞机头」、「螺旋宝塔式」等等被视为稀奇古怪的发型,「牛仔裤」、「牛仔衫」和各式各样的港式衣裙以及「黄色」照片书刊等,均在彻底荡涤之列。有家
服装店贴出对联:「革命服装大做特做快做,奇装异服大灭特灭快灭。」由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大街小巷大片墙壁和大门涂上红油漆,书写毛主席语录和各种标语,创造「红海洋」。毛主席纪念章数量之多,空前绝后, 蔚为奇观。
苏联诗人、前卫艺术家马雅可夫斯基(.. )曾经豪迈地宣布:「街道是我们的画笔,广场是我们的调色板。」未来主义者则号召:「我们要破坏博物馆、图书馆。」但苏联的未来派还是停留在文字上,而中国的红卫兵却将之付诸行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966年12月上、中旬,中共中央
政治局两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制定有关规定,改变了工厂和农村原则上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把动乱扩大到工厂和农村。大批工人、农民拉起造反组织,也带上红卫兵袖章。「红卫兵的含义急剧膨胀,不再是青年学生的专利」3。本文使用的红卫兵概念也是广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