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哼鸣”的思考(1)(2)
2016-02-26 01:23
导读:哼鸣,着重于鼻腔共鸣器官的应用,以鼻腔为主要“发声出口”,很好地引导了声音从声带发出后进入鼻后部的通道里,让声音获得充分的泛音,从而显得
哼鸣,着重于鼻腔共鸣器官的应用,以鼻腔为主要“发声出口”,很好地引导了声音从声带发出后进入鼻后部的通道里,让声音获得充分的泛音,从而显得明亮辉煌。阿克登说:哼唱是初步练习的一种最好方法;斯托克和郝克都认为,哼唱练习有助于发展所谓声音靠前的位置,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伊丽莎白·舒曼让学生用“M”音哼唱,然后跟入一句乐段使其进入共鸣腔内。它必须直接从鼻后壁由气息支持着平稳地发出来,并且不让声音接近喉咙和口。这撞上的一小点部位就是随后要发音的核心位置。在歌唱时必须随时保持住它,如果万一在某一个音上失去了这个感觉,就会离开声音向上传送的“梯子”,失去共鸣的感觉,因而可能会强行使劲。
哼鸣练习还可以增强咽部、喉部肌肉的韧性,使咽壁肌肉坚强有力。咽壁是连接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的肌肉壁,是由四层肌肉组织构成的,咽壁的紧与松对于共鸣音色的形成及其共鸣音响的反射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从
声学的角度来看,绵软而表面粗糙的物质易于吸音,对声波的反射较弱;坚硬而表面光滑的物质不易吸音,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强。因此咽壁应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坚固起来。 正确的哼鸣状态是软腭向上提起,喉头自然向下,喉、鼻、咽腔充分打开,而且闭口哼唱时,不受下巴、嘴、舌头、口腔的大小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咽壁充分拉伸舒展,并享受气流通过时的按摩作用,如此,咽壁肌肉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增强了。
沈湘教授经常说:“咽壁像个槽,让声音入槽。”哼鸣就是让这个“槽”竖起来,让声音裹在气流里流到槽里。沿着咽壁的“弯弧”向前反射。沈湘教授把哼唱作为男高音关闭唱法的首要发声训练,在“关闭”高音的过程中,加上在鼻腔与鼻咽腔哼唱的感觉,不仅可以增强声音的通畅感和响亮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在高音区里“以哼带鸣”的方法,给高音带来极其省力、极其轻松的感觉。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银梅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声乐教学要更新理念
数字化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