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尧头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016-02-24 01:2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谈尧头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陶瓷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明

摘要:陶瓷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澄城尧头陶瓷以其悠久的烧造历史、丰富的品种和特有的平民气质代表着千年不熄的黄河文化。本文对澄城尧头文化的保护、利用以及开发上做出一些探讨,希望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澄城尧头陶瓷,了解澄城尧头文化,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关键字:澄城尧头窑 民间艺术 遗产保护 文化传播


引言
公元2003年,对于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南侧山区的一个小镇来说是遗憾的一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民窑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澄城尧头窑结束了那曾经的辉煌。自宋代以来燃烧了近千余年的窑火在这一刻熄灭。
一、悠久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尧头镇位于关中东部的澄城县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接邻。通过现存的遗迹推断,历史上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正是以尧头镇为中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原以瓷窑密集为由名为“窑头镇”,后因古圣之“尧”与“窑”同音,而最终将这个被赋予浓厚文化内涵的称谓留传至今。而关于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朝县志,澄城“瓷砂始于唐”。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尧头镇的烧瓷业已发展到兴盛阶段,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三十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由于长期以来这个大型民窑不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从未列入中国陶瓷史。尧头窑场的历史也就无人考证了。值得欣喜的是据当地人称,在现在的挖掘中发现了更早的年号和人名,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虽然这些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由此发现尧头窑历史的古老也可见一斑,同样它在民间艺术的挖掘及考古学的研究中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作为纯正的民间艺术,尧头窑体现了最本源的文化。“秋收不秋收,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流传至今的民谣表达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及尧头陶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尧头窑曾经的辉煌及在历史的演变中所承载的不只是简单的烧制这一工作程序,而已经被人们逐渐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人文精神。
尧头窑的陶瓷以民用粗瓷见长,较同期的官窑产品少了些许的精细与考究。这种来自民间的手工艺人更能随心所欲的表现出最底层百姓生活的淳朴之美。于是粗犷的线条、夸张的造型、酣畅的笔墨行走于泥土与火焰之间,创造出今天这一个个洒脱随意、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简单的容器或量器还不如说它们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朴素生活态度的写照。
初识尧头陶瓷,无论是粗瓷还是青花瓷,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它的朴实与豪放。素有“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美誉的尧头陶瓷以其简洁无华的造型、一黑到底的纯粹、信手勾画的随意给人的直观感受令许多精细彩瓷黯然失色。正如中国画那简明的黑白对比,单纯却不失稳重,富于装饰的纹样吸收了了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诸多艺术元素,或惟妙惟肖,或酣畅淋漓,夸张变形却不娇柔做作,生活中一花一木,憧憬中的一点一滴都从艺人的心中化做一把把刻刀留在了这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尧头陶瓷上。这种心中之美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尧头陶瓷的魅力所在。并且正因为此些尧头窑才有了其独有的文化地位及价值。
二、尧头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
对比往日的辉煌,尧头窑在岁月的磨砺中日渐衰退,昔日的古窑遗址寂寞的长眠于残瓷瓦砾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尽管提供了储备丰厚的矿产资源,却也乏力于这一宝贵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更让人担忧的是尧头陶瓷这种“民间创作”赖以传播和生存的民间艺人的现状正处于一个不容乐观的状态,老一辈艺人渐行渐远,年轻一带青黄不接。如果继续现状,相信不久我们将会从真正意义上失去这可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这一代让流传千年的工艺停止,那么后人对这段文化的记忆就只能凝固在现存的物品之上了。它们将不再延续和增加,结果只有遗憾的失去……
上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