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歌唱颤音的认知与实践(1)(2)

2016-02-27 01:01
导读:良好的颤音是音高、音量、音色变化的有机统一体。由于产生颤音的方法不同,对音高、音量变化的侧重也不一样。而歌唱颤音产生的机理与方法历来是个

  良好的颤音是音高、音量、音色变化的有机统一体。由于产生颤音的方法不同,对音高、音量变化的侧重也不一样。而歌唱颤音产生的机理与方法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与方法:1.以音高波动为主,音量、音色变化为辅;2.以音量波动为主,音高、音色变化为辅。这样的观点在器乐颤音中也同样存在。当然,大多数的拉弦乐器的颤音是以音高波动为主的;部分气鸣乐器和簧管乐器的颤音,则是以音量波动为主的。但无论从对颤音的控制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来看,音高波动为主的颤音更为精致,也更适合人们的最佳欣赏情趣。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以音高波动为主的歌唱颤音。这种颤音对音高波动的幅度,即围绕着本音作上下变化的幅度大小和正确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掌握音高波动为主的歌唱颤音的重要环节。
  从理论上讲,音高波动的音乐艺术颤音主要有三种形式:1.在本音上方颤动的音波,如古钢琴的Bebung;古筝的颤吟;2.在本音下方颤动的音波,如小提琴家伊凡·加拉米尔主张的揉弦;3.以本音为中心的对称性颤动的音波。这是演唱(奏)艺术实践中最常用的颤音,即音高以本音为中心作上下对称性有规律的高低变化。其音高波动的幅度一般上下各在1/8音—1/4音之间,总的幅度范围不宜超过半音。歌唱机理与技巧的作者威廉·文纳列举了15位著名歌唱家颤音音高波动的幅度,最大幅度是0.59音(1人),最小幅度是0.30音,平均幅度0.41音。所以,那种在半音之差,甚至超过半音幅度的颤音,由于音高波动幅度太大,会产生一种在两音之间的摇晃的感觉,致使本音在摇晃中已难以分辨。由于音高波动幅度太大,往往还会影响到正常的搏动速率,使得颤速减慢,从而进一步加强摇晃的幅度,形成恶性循环。那种类似“打摆子”“号泣”的声音,只会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感染力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良好的颤音要求音高、音量、音色等因素必须重合在一个搏动速率的曲线上。因此,颤速则是颤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威廉·文纳所列举的15位歌唱家颤速,最多的每秒7.4次,最少的每秒6.2次,平均每秒6.6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欣赏情趣也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颤音的颤速和幅度在朝着较慢和较小的方向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拉里·蒂尔测得的每秒5.6—6.3个颤速就是个证明。
  每个人采用的基本颤速和波幅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而产生变化颤速和变化波幅。而且每个人采用的基本颤速和波幅,以及变化颤速和波幅,与他人的颤速和波幅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者的艺术个性与特征。这些代表着各自声音特征的颤速与波幅,称之为个性颤速与波幅。而这些个性颤速与波幅的总和,就构成了适合人们最佳音乐欣赏情趣的共性颤速与波幅。目前大家公认的每秒6至7次的颤动速率;1/4—1/2音的波动幅度,就是共性颤速和波幅。我们所说的“抖动”和“摇晃”的声音,就是突破了共性颤速与波幅的限度。所以,一般说来,个性颤速与波幅存在着合理的差异性,但不超越共性颤速与波幅的范围。
  众所周知,每种演唱方法、声乐学派无不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当然这就是形成演唱风格的因素之一。对歌唱艺术来说,风格就是歌者在声音、语言、艺术处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声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也同样反映在歌唱颤音上。由于歌者的艺术情趣、审美观点、欣赏习惯存在差异,所以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基本速率和波动幅度。具体反映是在同一时值内搏动速率和波动幅度的不同,即搏动次数有多有少,波动幅度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每个演唱者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颤音。把威廉·文纳所列举的15位著名歌唱家的颤音搏动速率和波动幅度分开逐一对比,其中有相同或一致的。但把每个人的速率和幅度合起来作比较,15个人却无一相同。所以,认识不到歌唱颤音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就会把那些代表个性特征的颤音与颤音技术相混淆起来,这也是产生颤音是“先天的”,既无法教也无法学的错误观点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初涉钢琴演奏者的成功之路(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