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策略(2)
2016-02-28 01:02
导读:故事一开始是寻找的主题,片中的人们有的在寻找新的生活,有的在寻找新的家园,有的在寻找感情的归宿——在这些寻找中,韩三明寻找16年未见的麻幺
故事一开始是寻找的主题,片中的人们有的在寻找新的生活,有的在寻找新的家园,有的在寻找感情的归宿——在这些寻找中,韩三明寻找16年未见的麻幺妹和女儿、沈红寻找2年未联系的郭斌是导演主要深化的。三明和麻幺妹在长江边相会,共同分享一颗“大白兔”奶糖,彼此甜蜜相望,期盼未来。沈红和郭斌在三峡大坝前相拥舞蹈一曲后决定离婚,黯然分手。影片中的两个故事相互映衬。在这衬托中,三明寻找、做出决定的过程凸显现了他人性的纯真和朴实的善。这人性的真与朴实的善是一切变化中的不变者。16年了,三明、麻幺妹都老了,三峡工程拆迁中一切都变了,然而他们的真和善并没改变,这是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元素。沈红和郭斌的合法婚姻,在2年的时间中却因为世俗的种种因素导致了郭斌有了情人丁亚玲,沈红已经是“我喜欢上别人了”。这一合一分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真和善。沈红和郭斌的爱情很鲜明地衬托了三明与麻幺妹这样处于社会底层最普通最朴实的老百姓所守护的真和善。
正如贾樟柯在一次被访中所说的“一开始是寻找的主题,找寻他们情感的归宿。拍着拍着我突然觉得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做决定,每个人面对感情问题都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管复合还是离婚,他们都用一种决定给自己一种自由和尊严,这种人物形象是我以前的电影没有的。之前我的电影都是随波逐流的人,在大时代变迁里面无能为力的人。这次也是跟中国新的变革有关系,每个人要面对自我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个负责任的决定,所有决定都跟观察社会的新角度有关系。”[5]“《三峡好人》其实是一个讲舍弃,做决定的故事,我觉得这是我今天看到的新情况。”[6]《三峡好人》的主题从开始的寻找,随着情节的发展移动到了做决定。这种移动性的主题,是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中一种大胆的尝试。
三、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
李俊在《影视文学论纲》中指出,电影语言指的是影视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进行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又以画面与声音结合,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为基本特征。[7]电影中声音语言包括人物的对话、音乐和音响等。在电影中,音乐不仅可以真实再显现实环境,确定、维持或者改变情调,而且还可以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手段,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明影片中人物的身份、成为电影中人物间交流的工具或影片人物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直接媒介。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声音是特别抢眼的元素之一。他曾经谈到,“在《三峡好人》中的新尝试就是我们录制了大量的现实的声音,把音效采样回来以后,录音师像作曲一样,重新编排,整个有5、6个段落都是用音效来作曲,包括砸墙的声音、波浪的声音、风的声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气声,把他像音乐一样组合起来。”[8]在《三峡好人》中,导演将一系列的流行歌曲巧妙的组合在叙事中,这不仅与时代息息相通,而且传达了其独特的思想。
韩三明在6号码头轮船上受到了麻老大等的不友善对待,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麻幺妹。在小孩《老鼠爱大米》“如果真的有一天/爱情理想会实现/我会加倍努力好好对你永远不改变/不管路有多么远一定会让它实现/——我爱你/爱着你——/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的歌声中,韩三明定格在镜头上,从面部表情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麻幺妹的真诚和爱。沈红寻找丈夫,站在破旧的拆迁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