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文艺创作的意境(1)

2016-05-16 01:0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中国文艺创作的意境(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意境”了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意境”了。如林语堂先生所云:“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物用唯求其直,美术则在善用其曲。中国美术建筑之优点,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线,如园林湖石,如通幽曲径,皆能尽曲折之妙,以近自然为止境。中国艺术的行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行动,发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中国人喜欢画一块奇石,挂在壁上,终日欣赏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线。西人问中国人,你们画山,为什么专画皱纹,如画老婆的脸一样?中国人在女人身上看出柳腰,莲瓣,秋波,蛾眉。西人在四时野景中看出一个沐浴的女人。”
  就以美术为例,中国书法的宋、草、行、楷、隶诸种,千变万化,却万变不离“意境”之宗,国画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诸种,也以大泼墨、大写意,营造“透过现象看本质”“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层层意境。西方是没有书法的,西方油画虽有浪漫、印象、抽象等诸多形式和流派,却仍以写实为主,注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刻画以及场景的铺排,甚少有讲求寓意之作。音乐无国界,而中国南方小调《茉莉花》在国际上的普遍被接受也正是因了它的东方式婉约和浅唱低吟。
  “意境”是从我国传统抒情文学和艺术中所锤炼出来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主客一体的哲学观念。意境的基本特点就是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宇宙人生的丰富意蕴。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艺术空间,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和情思,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何谓“意境”?按《新华词典》注: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描写事物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老子关于“道”为宇宙生命本体、观道悟道的哲学,以及《周易》和《庄子》关于言与意、意与象关系的讨论,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禅宗“心”“性”为本体的哲学的出现,以及“妙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哲学观念的提倡,则进一步为意境理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正是受到道禅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家很早就强调用自然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经历代文人之发展,至近代学者王国维,自觉地以西方理论为参照,从主客体、物我、情景等关系中剖析了意境,使它向我国现代文学理论转化,成为人们所重视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也许是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使然,即使是傅雷、郑振铎、杨绛等那样的大家,翻译的欧美等国的文艺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飞鸟集》《堂吉诃德》,在一般国人理解起来,仍有不顺畅和不自然之处。而令诸多中国文人雅士唏嘘不已、扼腕长叹的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佳作,尤其是其中意境、韵味,却让西方人士一头雾水,如坠云端。曾有笑话说,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翻译到西方再翻译回来后,就变成了一只猴子养了一头宠物猪的疯狂而又莫名其妙的故事。中国文学史上以“意境”取胜的作品可谓多矣,如古诗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既脍炙人口又意味隽永。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情意和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是通过消失在碧空尽头的孤帆远影,悠悠东去的江水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这首诗,表面上是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类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学、文艺作品和现代诗歌、诗文中比比皆是。即使是传统戏剧,其唱念做打也多蕴意境之美,尤其是其唱词之考究,意境之营造,一步三叹,峰回路转,如昆曲《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识谁家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园。”不仅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之哭倒,即使是没有多少文学功底的人,也会从中体会到审美的愉悦感。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戏剧,扼要地说,可用三句话综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换言之,中国戏剧乃是由舞蹈、音乐、绘画三部分配合而组成的。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人的情感总感觉有些不自由。但中国戏剧正其能摆脱时空,超越时空,更无时空条件在限制着,遂得充分表达出人心内在之自由。即如教子(注:指京剧《三娘教子》),若用话剧几句话便训完,而三娘一番恳挚内心,仍嫌表达不够深至。只有中国戏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又如《女起解》,我曾看过那一戏改编的电影,把苏三解往洪洞县一路行程在银幕上布景真实化了,反而妨害了唱做表情。试问真能感动人的,是那一路的景物怡人,还是那苏三在行程中一番幽怨心情呢?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贵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能纯粹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人生,表现人生之内心深处,来直接获得观者听者之同情。一切如唱工、身段、脸谱、台步,无不超脱凌空,不落现实。”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小红
上一篇:文学自由的乌托邦: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批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