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观察与意境创造(2)
2016-05-27 01:00
导读: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希腊人拥有最先进的城邦制度,他们的经济最发达,生活更富有,体魄也更健美。因此,人们愿意看自己,同时,也愿意看到神,因
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希腊人拥有最先进的城邦制度,他们的经济最发达,生活更富有,体魄也更健美。因此,人们愿意看自己,同时,也愿意看到神,因为正是由于这些神的带领,他们才赢得了无数的战役和丰收。他们的观看是用原始神话的方式,因此,他们描绘了人性化的神。但贵族们变得越来越骄奢,把自己看成了神而导致最终的衰败。
中世纪艺术——罗马的衰败使人们看到了人类自身的缺陷,于是人们把自己交给了基督教。人们用无比敬仰的方式去看上帝、众神和圣徒,而避免去看现实的物质生活。因此,中世纪的艺术描绘了至高无上的上帝和他虔诚的子民。通过规定的程式,尽量避免描绘真实的人和物,形成了对现实物质生活的抵御。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单纯地强调信仰,使人们丧失了活力,于是,人们把视线从上帝的身上逐渐移向人自身,移向自然。随着人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画家们发现了光线照射下的明暗现象和固定视点所产生的焦点透视,并把明暗和焦点透视运用于绘画中。以古希腊完美的神的塑像作为现实中人的造型蓝本,因而,创造出了具有空间的和形体的,同时又是具有理想的人的造型的新绘画。
现实主义艺术——在此之前的艺术都是理想化的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是用相对客观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看下层的民众及他们的日常生活。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可见艺术家只有面对丰富的现实生活,用敏锐的眼光捕捉住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例如,摩尔的灵感肯定来自自然界中的怪石、骨头等生物形态。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女人与怪石的综合体。雕塑作品中的空洞,暗示了摩尔对形体的一种穿透心理,他并不是要用石头塑一个人体,而是要做一个像人体的石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基弗尔的艺术形象是烧焦的土地、破败的城堡,断壁残垣斑驳陆离,苍茫厚重,这些自然界的原始物象正好迎合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因此,画面上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凡·高实际是对蠕动的短线更感兴趣。在他的绘画中,到处充满了这种蠕动的短线,形成了像行云流水般的运动节奏。任何物体在凡·高笔下都变成了蠕动的线条,麦田、大地、绿树、蓝天、星空、花卉都成了画家心理表达的符号。他独创的绘画语言,淋漓尽致地表露了他躁动不安、极度扭曲的心理世界。在凡·高眼里,那一组笨重、黑黝黝的皮质的高光的农鞋,摆在那儿,就像上帝赠送的礼物。在他看来,那就是画。只要角度稍微一换,它同样会出现新的姿态让凡·高眼睛发亮,如此不停地出现,凡·高就会反复地去画它。
有一些画家利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捕捉到资料速写及照片,而不是局限于景物写生及三度空间的表达。对生活与时代的精神感触,也许参考的是一张很真实的高清晰照片,画家却画出一张很平面或是很抽象的画面,也许是很模糊的一张照片做参考却也能画出一张很写实的具象画作,这靠的是画家成熟的艺术修养能力。
有了正确的看,看和认识才变成一种真正的看和认识。而“熟视无睹”是一种惯常的观察方式。它就像一个束缚制约着人们的所见。下了乡的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