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较深呼吸”在歌唱和歌唱教学中的实际运用(2)
2016-05-30 01:03
导读:胸式呼吸又称作肋式呼吸,属于相对较浅的呼吸方法。也主要依靠胸廓周围径大小的改变来控制气息的运动。胸式呼吸凭借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运动,其中
胸式呼吸又称作肋式呼吸,属于相对较浅的呼吸方法。也主要依靠胸廓周围径大小的改变来控制气息的运动。胸式呼吸凭借肋间肌的收缩使肋骨运动,其中肋间内肌控制肋骨下移;肋间外肌控制肋骨上抬,二者的交错运动促成呼吸运动。胸式呼吸的特点“主要是两肋的侧向扩张。胸式呼吸的缺点在于它排除了呼气肌的对抗运动,从而无法建立吸气肌和呼气肌之间在张力上的有效平衡”;只用上胸部,提胸抬肩进行呼吸,因而吸气太浅,气息容量特别小,气息难于保持,吸气后很快就泄掉了;还会引起喉头、颈背肌、下腭和舌根的过度紧张,影响音域的扩展和声区的统一,音色缺乏色彩变化,形成僵硬、紧逼的声音效果。胸式呼吸的歌唱效果虽优于锁骨式呼吸,但仍具有某些锁骨式呼吸的发声缺陷,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另外,排除膈肌在歌唱呼吸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是导致胸式呼吸的相关发声缺陷的主要原因。与锁骨式呼吸相仿的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胸式呼吸的歌唱发声缺陷之后,在20世纪逐渐为人们所扬弃。
胸腹式联合呼吸又称作横膈膜式呼吸,亦有人将其与腹式呼吸等同。关于胸腹式联合呼吸的争议最多,这种争议甚至直接涉及到其呼吸生理机制本身。胸腹式联合呼吸“是通过横膈膜和腹肌交替收缩和
放松进行呼吸的一种方法。这种呼吸既可取得较大的气量,又可取得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相对平衡。它的基本状态是腰腹部向四周均衡扩张,体内形成向下的合力,气息反向冲出,从而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向上气息的压力,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教师常提到的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的原理。这种呼吸方法,气息是一种较稳定的气压,因而,喉头容易稳定,不易被上升的呼气带动向上走动,避免了歌唱时因气息逐渐消耗上浮而使声音逐渐变浅的错误。这种呼吸也就是利用腰腹肌和膈肌协调配合下沉,来抵抗浅呼吸的上提、挺胸运动。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是同时进行的,使胸腔充分打开了,气息容量大,控制气息能力强,呼气时平稳、均匀而深沉,易对呼气时强弱进行调控,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这种呼吸方法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有明显的支点,音量、音域都得以扩大,声区统一,声音的表现力丰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腹式呼吸又称肚式呼吸,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在许多理论书中又称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很难区别上一种呼吸,因而有人将其等同相看。其实,纯腹式呼吸法“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它吸气比上胸式要深,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同时容易失去胸腔肋间肌对呼吸的控制,并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声音滞重不灵活,空洞、乏力,高音困难。
二、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快速掌握“较深呼吸”的方法
学习声乐时,掌握理论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看一看声乐理论书籍就能做到。然而,在学习中,即便将声乐理论倒背如流也很难一下就得到美好如意的声音,也就是说学习时很难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