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美术

2016-05-27 01:0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美术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报道说,甘肃省会宁县城部分城镇居民,纷纷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编者按引述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自1968年-1975年大约有1000多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而在此前的1956年-1966年间,上山下乡的城镇青年只有100多万。促成这场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这样的宏观战略动机,也有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实际考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骚动一时的红卫兵运动,稳定了城市。这场运动自然得到了舆论工具的大力支持,数以万计的毛主席语录画和各种形式的宣传画在报刊杂志上迅速出现。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他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主题,始终贯穿着文革的美术创作。而知青画家,则是这场被后来认为是充满着悲怆的青春泪水运动的获益者。


大部分的知青画家,在被送往农村或生产建设兵团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绘画基础知识,他们大都在青少年宫和中学的美术班中受过较为正规的训练。老三届(1966届-1968届毕业生)的知青画家大都在文革开始时,就参与了大量的毛主席像和其他宣传画以及漫画的绘制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当他们下到农村后,便努力寻找各种机会进行绘画创作。这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己的艺术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尽管这种机会通常在一年中也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但这足以使其他的知青垂涎不已。在这些画家中,至今还可以为我们清楚忆及的有刘柏荣、沈嘉蔚(亦名沈加蔚)、何绍教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几位著名的知青画家


刘柏荣是文革知青美术画家中最早出名的,他在1969年创作的《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它在出版时还有一个副标题--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十一位知识青年学习),被广泛地印成招贴和放大成宣传画,并参加了1972年的全国美展。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幅画显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尽管他在作画时参考了这些烈士生身的不少照片,(1)但画面上出现的形象,却非常概念,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这主要是造型能力的局限,因为他当时毕竟只有17岁,也没有经过美术学院的专门训练。他在两年后与陈亦逊合作的版画《一家亲》仍然暴露出了这方面的缺点(这时他已成为部队的一名专业美术人员),这幅画也参加了1972年的那届全国美展,并被选入画册,但人物的造型与木刻的技法,是无法与这一荣誉相匹配的。直到1973年创作的《坚持不懈》,他的造型能力才出现了可喜进步,形象刻画得很生动,也非常符合对象的身份。画面的布局和虚实处理不落俗套,笔墨也显得十分帅气,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地方,即使是当时的科班出身的那些画家,也未必有这样的水平。这幅画参加了1973年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会,其中的四个头像,被选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的《工农兵形象选》第二册,翌年还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大型的独幅画页。(2)这使他名声大振。刘柏荣出生于1952年,是一位上海知青。1968年12月,他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在1972年的《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从小就爱画画,但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没有认识到画画应该为工农兵服务。他初到江西农村,觉得那里的人很脏,环境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繁重的劳动使他浑身筋骨疼痛,自然也就失去了画画的兴致。这时,贫下中农看出了他的思想问题,用各种方式帮他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通过艰苦的劳动磨练,他终于在农民前面感到了羞愧:尽管他们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3)于是他决心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与农民一起劳动,拣最苦最脏的活干。渐渐地,他碰到了牛粪也不觉得臭。这种思想和感情上的变化,激起了他的艺术兴趣。在画画的过程中,他甚至还得到了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和具体批评,使他懂得了应该画什么,应该怎样画。对于这些话的真实性,我们很难推测,因为当时报刊上的这类文章几乎都是这样写的。1969年,《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市黄山茶林场的11名上海知识青年为抢救国家财产,在与洪水的搏斗中牺牲的消息,刘柏荣和一位青年工人业余画家合作了《黄山青松映丹心》的组画。随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水粉画《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并被印成招贴画,(4)后来他又画成了油画(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并作了一些改动。如,在水粉画上,最前侧的那位女知青,手上拿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而在油画上则被改成了紧握的拳头;挥手高呼的男知青形象,也由侧面改成了正面;构图也作了调整,上下两边都裁去一截,显得更加紧凑。对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刘柏荣在《一定要画好我们时代的英雄形象》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于洪水与英雄之间关系的论述,非常富有辨证色彩:

上一篇:浅谈艺术观察与意境创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