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极简主义
2016-06-08 01:0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极简主义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极少主义”、“最简单派”
[摘要]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极少主义”、“最简单派”或“简约主义”,是一种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表现于视觉艺术领域。极简主义主张将视觉艺术语言削减至极,主张用极少的技巧简化画面形象,摒弃一切可能干扰形象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消解 极简主义
日本知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35年(1927年—1962年),其后期电影主要包括《早春》、《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日和》、《浮草》、《早安》、《秋刀鱼之味》等。综观小津后期的电影创作,适合榻榻米拍摄的低角度仰拍、消解演技的拟态表演、无技巧的零度剪辑、固定机位的稳定构图、统一姿态的“执礼”人像、反映普通人庸常生活的永恒主题、自我放弃受动式及零度静观的极简叙事……这些极简的影像特征摒弃一切干扰电影本身不必要的元素,使小津的后期电影极简主义风格纤毫毕露,造就了小津用最少技巧打造的本色电影。
一、消解技巧的极简叙事策略
1、低角度仰拍
在观看小津电影时,会发现几乎所有人及物都较平时略显高大,原因就在于,小津将摄影机放在几乎紧贴地面,最多不高于地面几十公分的位置上进行拍摄。这种看似十分注重技巧的摄影手法。实质上是小津消解技巧,本色拍摄的结果。可以说,距离地面三英尺的机位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是非常适合拍摄日式居室的生活场景的,是与日式建筑风格相适应的。小津正是从所拍摄场景的空间特点出发,小津将摄影机摆放的角度作了极简化处理,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这种日本式的表达方式。
尽管小津本人曾说自己没有刻意地想通过这种拍摄角度去表现什么,但是在实际的观影中,产生了将电影中庸凡小人物拍摄得伟岸高大的效果,无意中引导观众对被观的琐碎生活和微小人物产生高度的尊崇,带有十足的人文主义的关怀意义,效果绝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人物拟态
小津后期电影消解技巧的极简叙事策略还表现在“人物拟态”的呈现中。“人物拟态”,即当两个以上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画面时,他们多数情况下都向着同一方向,采用同一姿态,尤其是坐在榻榻米上时,甚至连人物身体前倾的角度都几乎完全相同,一般都是让人物侧身或斜侧身坐在摄影机前,形成人物拟态式的排列。而且无论男女老少,小津的人物都带着日本传统特有的彬彬有礼的微笑,并且身体微微前俯,安定优雅,具有舒缓的韵律美,
可以说,小津后期电影的“人物拟态”也产生了极简主义的视觉效果,即放弃纷杂不一的人物姿态,摒弃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不依据自己欲表达的意图选择特殊形象,也不对人物形象作差异化处理,小津通过极简主义的“拟态式”人物布局策略,让人们以统一的姿态和谐相处,小津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
3、零度剪辑
小津在处理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方法上,小津采用了零度剪辑的方法:小津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采用连续对切的组接方式,不用叠影、淡入淡等剪辑技巧,取而代之的是“窗帘”镜头,即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插入几个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景物描写镜头,并且小津的“窗帘”镜头常常都是由滨河街的大煤气罐、郊外的高压线架、酒馆前的灯笼或者住宅区附近山的曲线等近似于抽象画的精美画面,画面可谓精简至极。小津放弃了技巧的零度剪辑,使电影更加真实,表现了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节奏、内容等更为接近的电影特质,因而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入戏”。
二、消解变化的极简叙事风格
1、消解变化的稳定构图
小津后期电影中基本采用固定的机位,尽量避免移动摄影或是镜头摇摄:同时小津一般不使用特写镜头,只用标准镜头而不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和广角镜头;小津后期电影的画面构图较少变化。可以说小津主张稳定的景别使小津后期电影表面消解了镜头位置及所摄景物的变化,极度富有稳定的美感,使小津的后期电影尤如一幅幅淡定自若的静物画,最大限度地赋予画面稳重的造型气氛,营造了表面最温情,内中却蕴涵了高度的紧张,使观众全神贯注,屏息品味小津电影对人性情感的洞幽烛微。 2、消解变化的“执礼”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