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8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绘画的回归(1)(3)
2016-06-20 01:00
导读: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英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英国艺术从来就不是现代主义和谐大家庭中稳定的一员⑨。他们有着深厚的写实主义传统和具象绘画基础,这
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英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英国艺术从来就不是现代主义和谐大家庭中稳定的一员⑨。他们有着深厚的写实主义传统和具象绘画基础,这种传统从本·尼科尔森(Ben Nicholson)、斯宾塞(Stanley Spencer)那里就已经开始,到了60、70年代,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成为了主导英国艺术界的人物,现在看来,他也是一位反对现代主义潮流的英雄。在1976年拍摄的一部名为《霍克尼创造霍克尼》的电视片中,霍克尼本人直接表达了他对于现代主义的看法:视觉艺术命中注定会面临某种危机……但这一危机终会被克服……因为优秀的艺术家总会适时产生。过去既有高潮也有过低潮,而绝没有什么会一如既往。文艺复兴鼎盛的结果是出现了样式主义,然后由于杰出的艺术家出现而有了另一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这样上下波动。如果谁生活在一个过渡时期,那真是他的不幸,如果谁生活在另一个鼎盛时期,那就是他的造化。就所知,过渡时期通常为三十年,而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期。
在霍克尼看来,前卫艺术不可能总是永恒和一往无前的。对于一个成熟于50年代的艺术家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即究竟是投身于“现代艺术”之中还是去反对它。在霍克尼身上,这一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他喜欢又累又繁的学院派训练,包括写生。在英国的布雷德福
美术学校,他掌握了使用线条的基本功;在皇家美术学院,他掌握了写实绘画的基本技巧。他对抽象艺术非常反感,他向电视片摄制者抱怨说:“抽象的形式已经成了一切的主宰,人们固执地相信,这是绘画的必由之路,他们竟认为再没有别的出路了。”霍克尼开始挖掘一条逃离抽象主义的“地道”,他说:“抽象艺术的原则过于刻板,使绘画丧失了个性,不论怎样画都不顶用,那些作品总要信守其原则,于是它们看上去都千篇一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抽象派艺术家在评价传统的具象绘画时,也总是用同样的词语来争辩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上,霍克尼已经将现代主义看作传统的一部分,尽管他反对抽象艺术,但在他的作品《大水花》中我们仍能看到抽象艺术的因素。霍克尼感兴趣的不仅是现实生活,还有生活周围的通俗观念和事物。游泳池、草地、喷水池和现代室外雕塑,在霍克尼“加利福尼亚”系列绘画中都处在虚构、梦想和现实之间。霍克尼强调的不是特定的艺术传统的重要性,而是主张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中的自由,而现实生活只是作为原始材料。这一绘画主题的革命代表了形式主义的反对者的胜利,但是绘画真正从压抑下解放出来应该是向放纵的个人主义敞开大门,而这正是罗杰·弗莱(Roger Fry)所反对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70年代的英国存在着一个所谓“伦敦画派”⑩,在其中有一位始终远离大众文化趣味制造者的圈子、远离现代主义运动的画家,他就是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88年,弗洛伊德的作品在欧美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巡回展出,令他名气大振,成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师。这一事件本身表明,现代主义真的走到了它的终点。弗洛伊德 《反射》(自画像),布上油画,1985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包含了对现实无情的审视,使许多评论家联想到20年代德国新客观派艺术家们的风格。弗洛伊德是一个完全受画室束缚的画家,他只描绘他眼前看到的事物。特别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转到人物裸体上来。1994年在伦敦怀特查佩尔画廊举办了弗洛伊德近期作品展,展出了画家90年代创作的人体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传统的裸体美的观念早已被宣告终结,弗洛伊德将目光投向某些特殊类型的人,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人是畸形的——肥胖的女人、杂耍歌舞的丑角、与众不同的面孔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于真实的隐喻性的一种向往(11)。但隐喻不是弗洛伊德喜欢的一种艺术修辞,真实才是本质的,隐喻只是一种表象。他说:“人们认为库尔贝的《画室》是一个寓言,但库尔贝与所画的兄弟姐妹们的联系不是隐喻的,而是真实的。”(12)库尔贝一直是弗洛伊德尊崇的画家,虽然我们无法把两者的作品做简单的类比,但是在客观反映现实这一目标上,他们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