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创作中肌理的运用(1)
2016-06-23 01:0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浅谈雕塑创作中肌理的运用(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肌理,当指定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表现形式时,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艺术形
肌理,当指定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表现形式时,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艺术形式背后,隐藏着艺术家对材料敏锐的感知经验和丰富多样的创作行为。是艺术家为达到某种特殊作用所发挥出独有的、无与伦比的控制力。
肌理作为雕塑造型的表现手法之一,作为一种表面现象,普遍的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雕塑作品中时,往往不被观者重视,甚至在创作过程中也未得到创作者的足够重视。曾经,笔者也以为肌理只是雕塑造型的表面现象,其作用远没有形体重要。诚然,在雕塑造型中,形体是最根本的要素。肌理只是依附于形体之上的东西,没有形体就没有肌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尝试之后,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分析其肌理的运用,让人逐渐认识到,它在雕塑作品中的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说,不仅在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之前提供一定的原动力,而且对后期的行为结果(也就是雕塑作品本身)提供了诸多的选择空间。
一、 肌理的概念及形式
在中国古代,“肌理”的含义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指皮肤的纹理。在唐代杜甫《丽人行》中,诗云:“能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清代赵翼的《问鱽鱼》诗句有:“胡为肌理如凝脂”等,诗句中的“肌理”都是指这一含义。第二种是指器物、花木、果实、水土等表面的纹理。诸如宋代蔡襄在《荔枝赋》中所述:“若傅後皮尖刺,肌理黄色”,是指这一含义。第三种是清代翁方纲的一种论诗主张,指诗的意理和文理。
对于肌理的理解,广义上看,在物体表面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称之为肌理,无论这种现象是人类已知的、未知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后天创造的。狭义上讲,当它带有艺术家的某种行为方式后,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表面现象,都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关于艺术品的肌理的理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肌理作为雕塑造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一般来说,肌理可以分为自然性肌理和人工性肌理。自然性肌理,其自然性和雕塑造型所选用的材料是密不可分的。自然性肌理一般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例如木结节、石纹、风化、腐锈等。人工性肌理,顾名思义,其区别于自然性肌理的最大特点在于讲究制作性。雕塑家有意识地塑造控制作品形体的表面造成一定的纹理组织,它是艺术家主观创作目的在作品中的反映,通过艺术家特有的观察角度,经过长时间严谨的思考后,在作品上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流露。
根据其触觉和视觉的不同,肌理可有光滑、粗糙、细腻、粗犷、柔和、轻盈、拙朴等相异的效果,也有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诸如坚硬、柔软、富有弹性等,形成丰富的肌理表现方式。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李鹏克
生命的纯度与艺术的高度
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