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电影中的生存意识(2)
2016-07-24 01:07
导读:二、身份的变迁 生存意识不只是个体与自然的搏斗,同时也是日本战后以国族的身份寻求认同的重要动力。日本的战后史就一直同美国纠缠在一起。目本
二、身份的变迁
生存意识不只是个体与自然的搏斗,同时也是日本战后以国族的身份寻求认同的重要动力。日本的战后史就一直同美国纠缠在一起。目本投降后本土被美国托管,无论政治、外交、经济上均不能摆脱对美国的依附关系,民族自尊受到了沉重的挫伤和打击。及至美国对日本民主观念的灌输、社会经济的扶持,社会上弥漫的是依靠美国实现重新崛起的“崇美”心态,日本彻底地沦为美国的“附庸”。正像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的“日本文化就是耻辱感的文化”,对于依附美国日本人内心深以为耻。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这种“殖民到难民”的现象将导致“物质至上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层面上国民精神无脊梁化”,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造成了日本的“特需”景气,给予苦干重建的日本一个战后复兴的巨大转机。外需带动了内需,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今村昌平拍摄《猪与军舰》的1960年正好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修改年,在这个特殊时间创作这样题材的电影文本也意味着:渡过艰难的恢复期后,日本人开始从民族主义立场反思日美关系。今村昌平将镜头对准了六十年代美国驻日的横须贺海军基地周围的底层社会,春子被美国大兵轮奸的段落让影像的能指明确无疑,画面隐喻的是日本独立的民族精神遭到了强势美国的强奸和羞辱。耀武扬威的美国军舰和“像猪一样生活的人们”使人痛感“日本人将国民魂出卖给了美国,精神上成了它的属国”,从而“丧失了民族自立心和主体性”。
越战的长期化使得日本经济得以腾飞。六、七十年代,日本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虽然从属于美国,但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实现了“经济大国”的梦想。然而,在国际社会日本仍未改变“弃儿”的身份:而国内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人们的消费意识还未跟上,“一种对于社会的失望感和
国际政治地位低落所带来的怅然情绪长期积蓄无处宣泄,怀疑历史,否认历史的想法开始在学界暗萌。”此时的今村昌平也困惑于创作的主体意识,《人间蒸发》中对真实性的质疑也是这种复杂情绪的流露,而在《诸神的欲望》中,今村昌平远赴南方诸岛以原始土著为关注对象,也是源自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此时,新浪潮的勃兴也反映了日本电影的青年导演们寻求身份认同的迫切以及对被压抑的狂躁青春的宣泄,与当时日本社会的“迷茫”心态不无关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战刚结束时,日本的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为美国的二分之一。”经济地位的崛起,让日本产生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日本对于长期依附的美国产生离心倾向,美国学者分析日本国民的反美心理时曾指出:“没有任何强国能容忍自己的社会和经济生命被掌握在另一个国家手里”,日本也开始呼唤民族主体性的回归。在国际上,日本在政治上放低姿态,开始扮演二战的受害者形象,力求争取同情,获得政治身份的认同。黑泽明的《八月狂想曲》、《梦》,小栗康平的《泥之河》,今村昌平的《黑雨》,…等等电影,也为此推波助澜。今村昌平电影的民族主体意识也开始显露,《乱世浮生》就是复古到江户时代,美国人的形象在电影中被作为外来人来塑造,被视为引发封闭的日本社会时代变动的外因,不涉及权力关系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