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电视舞蹈的美学研究(1)(2)
2016-08-18 01:05
导读:电视的高速发展及其强大的兼容能力往往使电视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电视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不!必须清楚:并非一个好的节目拿到电视上就会自动地保
电视的高速发展及其强大的兼容能力往往使电视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电视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不!必须清楚:并非一个好的节目拿到电视上就会自动地保持原汁原味、毫美不损;并非电视图像对舞台上小品、相声、歌曲等艺术形式的成功转换就意味着对舞蹈艺术也一定能够成功转换。在电视上,相声、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都是"视听型"艺术,其传播是通过语言与画面共同完成的。而语言是有逻辑性的,它能够弥补来自画面的非逻辑性。舞台表演的相声与电视荧屏中的相声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就是由于相声是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在视觉呈现上对摄像机的要求极低。相声演员表演时站
在那里一动不动近乎静止,拍摄时摄像机近乎傻瓜机可以固定机位甚至无须进行画面切换就把整个相声原原本本地摄录下来。与舞蹈相比,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品种的表演速度慢,镜头切换的速度与频率低,所以适合使用电视的记录手段。而舞蹈则不同,电视上的舞蹈是纯"视觉型"艺术,没有语言可以帮忙,完全依赖于摄像机来传达。同时舞蹈动作又不像小品动作那样富有逻辑性、长于叙事,而是以表现非逻辑非叙事性的情感为主,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舞蹈的电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魅力呈现为频繁变换的动作细节,这必须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表达,并需使用慢镜头配合,使人们能够对快速变换过去的动作"看"清楚;另一方面,拉近的镜头在竭力捕捉与放大细部动作的同时,将舞者的人体也相应放大了,这样,为了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是如何变化的、体会舞者高妙的舞姿舞技就牺牲了人体动作的整体感。所以,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所能观赏到的舞蹈就必然是被镜头分切过的碎片组合,这与人眼在剧场观赏的一次性整体化舞蹈就会大相径庭。"倘若允许摄影去取代艺术的某些功能,那么它很快地就会取代或腐蚀艺术的整体(查尔斯·波德莱尔语)"。波德莱尔的话或许有偏激之处,但其提出的镜头语言对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的消解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舞蹈基本功技巧来看,黄豆豆不逊于杨丽萍,但是他快速的动作变换在电视画面上却成了缺点,使荧屏前的观众无法领略到其中的美。而杨丽萍的成功在于其舞蹈动作变换是舒缓的,恰恰适于电视传播,它用修长的手臂模拟的孔雀是局部的细节动作,最适于由电视传播和美化。所以,电视摄像机对杨丽萍细节性慢节奏的舞蹈--《雀之灵》作了加法,而对黄豆豆整体气势与细节性结合的快节奏舞蹈--《醉鼓》、《龙腾虎跃》作了减法。
大学排名 可见,舞蹈经由电视传播后,已经从昔日的舞台艺术变成媒介艺术,作为媒介艺术,首先必须了解电视图像所能施展的最大空间即清楚它的优长,同时,更要弄清电视图像有哪些力所难及之处、清楚它的局限。这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电视图像只适合传播运动速度相对较慢的舞蹈。电视舞蹈适于选择节奏舒缓的富有韵味的作品,节奏快的作品除了能够营造气氛(例如每年春节晚会的开场歌舞只给远景镜头以获得整体上的欢快感),一般不能成为电视舞蹈的精品。
以上的分析可能会令人感到难过,因为这将排除节奏快的舞蹈作品。快节奏动作方能展示舞蹈高超的技艺水平,那么除去这一大部分作品,舞蹈还能做什么?是的,舞蹈还能做什么?如果我们的思维局限于传统的舞蹈内容,我们似乎感到了舞蹈在电视领域的危机。然而,如果我们的思维开阔些,回到舞蹈的本源、本质,也许我们会为舞蹈发现一片新天地。
二、真情互动:舞蹈的"现象学"出路
1、体验真情
再现论(即摹仿论)也好,表现论也好,包括形式论也好,是舞蹈本质乃至一切艺术本质的不同侧面,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都有理,那么在从事舞蹈创作时究竟应当遵循哪一种创作理念就显得无所适从。因而我们从这种传统的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方法探讨舞蹈何以带给人们美感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应当立足于舞蹈自身、立足于舞者的切身感受,从最朴实的经验出发来探讨舞蹈何以给人们带来美感,正如西方舞蹈文化家保罗·瓦莱里认为,舞蹈是存在中的一种特殊瞬间,而这种瞬间是在欢乐的陶醉中取得的。"在一切陶醉之中,最为崇高的,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就是对动作的陶醉。我们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将我们的肉体发动起来的行为,可以将我们抛入一个希奇古怪的和令人肃然起敬的状态之中",为此,我们要采用本世纪广泛流行的"现象学方法"来探讨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所谓现象学方法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