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艺术文化内涵

2016-09-03 01:2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艺术文化内涵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审美品位及艺术需求的提高,开拓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审美品位及艺术需求的提高,开拓风景区和造园之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应该是属于一种国家兴旺的现象。既然说是“开拓”,“造”,当然免不了人的愿望,而愿望则是社会意志、时代精神的传达,文化艺术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表现;自然;意境
  
  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
  
  “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手段进行再创造,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于自然而有高于自然。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全国各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无论摹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壕、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这种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高与自然的艺术手法。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有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环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反映的阴阳相生的辨证哲理。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湾港、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稍大一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妍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翳然林木最能让人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景观。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运用艺术说法创造出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否则就不免流于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却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2 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
  
  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乃是中国园林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园林中为了适应主人居住,游憩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里面的建筑物比较多,类型也复杂。凡举殿,堂,厅馆,轩,榭,亭,台等,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提供了优越条件。木框架结构的单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植物密切结合的多样性。中国景园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的化整为零、由单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它一反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整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冶》所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
上一篇:谈中国象牙雕刻工艺的历程及发展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