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1)(2)
2016-09-06 01:26
导读: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时间非常之快,在各大城市学舞者日益增多,国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交际舞,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于是,围绕学习教授交际舞的机构迅速产生,出现了很多交际舞学校和书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俄国侨民司大纳基芙曾在哈尔滨、青岛、上海开办的跳舞学校,教授的是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探戈、华尔兹、查尔斯顿舞等。杰克·坎根办的跳舞传习所,该所自有一套交际舞的教学体系,不少舞者慕名而去,在当时已很有名气,成为舞蹈名家与各界知名人士经常联欢之地。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人开办的交际舞学校,在国外学得了交际舞的中国人自己也办起了交际舞短训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留法归来的演艺人士唐槐秋1926年在上海开办的“交际跳舞学社”,后扩大更名为“南国高等交际舞学社”。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专门教授西方交际舞的学校。后来,类似的教舞机构在各地纷纷成立。上海成为最活跃的地区,到30年代,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舞厅发展到了100多个。这些机构的成立与存在为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舞蹈爱好者。使交际舞很快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势头之猛烈程度使今人难以想象。
西方舞蹈,尤其是西方交际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有着它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忌讳男女之间的身体公开接触,“男女授受不亲”是严格遵循的祖传训诫。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式的生活娱乐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是,这种文化背景并未对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丝毫影响。国人也没有拒绝对西方舞蹈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与学习。相反,人们开始热爱交际舞,“随着五洲万国文物人事之相接日繁日近,中国固有的传统礼节便‘不得不有所迁就,改良实时势使然’。由此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有伤风化’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领海一带向内陆澎拜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与当时改良派、洋务派们在小说、戏剧、音乐等领域提出的变革主张与要求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来,舞蹈并不处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峰口浪尖,但是,西方舞蹈中的人文主义和革新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二)
当历史走进20世纪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者和改良派人物纷纷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提倡民主,谋求变法,主张废科举办新学。这种“教育救国”行为,对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直接的表现是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新式音乐课和体育课。与此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国人体魄的目的。
这种把舞蹈与学校体育结合的做法完全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西方人看来,舞蹈能培养人的灵活性,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的协调性,更能训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