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和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
2016-09-04 01:1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谈师《和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电脑、投影仪等“数字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电脑、投影仪等“数字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该文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数字化”教学的途径,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并主张“数字化”教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应该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和声学 教学手段 数字化 音序器 软件 硬件 MIDI 多媒体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一、前提条件
1.MIDI协议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即乐器数字化接口,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电缆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音乐设备连接起来的协议,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首先提出通用乐器数字化接口的设想,1983年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大的电子乐器生产厂家共同制订了MIDI明细规格,即MIDI 1.0 Detailed Spec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IDI协议。此协议的提出,使得不同厂家的电子乐器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硬件兼容性。
MIDI音乐,则是在MIDI协议下,给一个或多个音源(电子乐器)传输一组指令性的数字信号,指挥这些音源发出的音响序列。MIDI音乐的创作,即是这些指令性信号的书写。所以MIDI音乐就象一些文本文件(TXT)一样,所占用的存储空间非常的小。以前20张CD的音乐(WAV),现在用一张软盘就能装得下。《和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谱例,MIDI的出现使谱例——音响的转换,变得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