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无标准之美从美的主客观性谈话语权的问题(2)
2016-09-07 01:00
导读:生在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的贺拉斯承认“诗有教益和娱乐的两重功能”,但其仍旧很强调美的标准化和文艺的“合式”。贺拉斯认为“合式”(decorum)或
生在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的贺拉斯承认“诗有教益和娱乐的两重功能”,但其仍旧很强调美的标准化和文艺的“合式”。贺拉斯认为“合式”(decorum)或“妥帖得体”是诗所必不可少的品质。“合式”这个概念是贯串在《论诗艺》里的一条红线。“‘合式’牵涉到文艺标准问题,合什么‘式’呢?这‘式’是由谁设定的呢?它是否一成不变呢?……贺拉斯的“合式”概念毕竟还是奴隶主阶级意识的表现,合式其实主要是合有教养的奴隶主的“式”。当时文化日渐发达,下层阶级已开始参与文艺活动,他们的趣味和要求(他们的“式”)已开始发生影响;在贺拉斯看来,这不免破坏“合式”的准则。”[4]他一再感叹,“试想一些没有教养的乡下人出来度节日,和城里贵族们混在一起,你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文艺趣味呢?”[4]其“合式”的理想是和罗马贵族的生活理想分不开的。
在中国也同样,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对美的看法,即属于客观说。正统文艺一向是站在贵族和统治者的立场上去阐发文化、美学等的。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主流文艺、美学天生被赋予历史的使命,命定得做政治的附庸,社会的投影。从来的是“文以载道”、“主题先行”、“伦理纲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反复演绎与抒写中,不停给文艺加上各种枷锁,而不能使文学真正面对真实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去对人生作“无价值、无功利”的判断。
儒家思想要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论语》中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等语,均是所谓周礼贵族中关于美的好的标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精英阶层一直站在文艺、美学缔造者的高度,试图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控制大众的审美情趣,自以为是地承担着引导与教化民众的“重任”。
但精英阶层真的如愿垄断了关于文艺等的审美判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文艺的伟力是深厚的,民俗、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美的生命力是顽强而倔强的,无法忽视和压制的。大众文艺、民间美学、风俗文化,美顽固的保存着自己的生命形式,代代延续。
而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同样坚持美是主观的这一看法。他认为判断一个对象是否美,不在于对象本身特点,而在于我们动用什么样的心意,即审美的魅力在你心里,它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从质的角度来看,鉴赏判断是无利害的愉悦;从量上来看,鉴赏判断是不凭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