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意蕴的把握(2)
2016-09-09 01:09
导读:人们把美术欣赏活动说成是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意蕴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欣赏者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
人们把美术欣赏活动说成是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意蕴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欣赏者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意蕴的理解既存在共性的审美意识,又存在个性的审美理解。共性审美意识是把审美对象带给人的审美由个别、零散、偶然的意蕴,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美。
所谓审美个性就是审美活动,存在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鲜明的审美要求。对审美接受者而言,美术作品的鉴赏,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以感受、理解和评判为主的理性的鉴赏性接受,其次是以审美感受为主的浅层次的观赏性接受。对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不管是创作美术作品或者是欣赏美术作品,都应当努力营造和挖掘作品能引起大部分人共鸣的东西。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美术课应当抓住意蕴表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审美表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意象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欣赏杜米埃的绘画作品《三等车厢》,不仅应当理解人物外形传神的具象,更应该把握作者深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阶级批判意识。又如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通过农妇纯朴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蕴: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大都会的形成,农业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镇和农村逐渐衰落,只有回到小镇和农村,才能找回“最亲切的情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如何培养意蕴表达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品意蕴表达能力。我们知道,任何素养的养成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蕴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实践中磨练提高。因此在美术课中,除了坚持抓好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拓宽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空间,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学习先人意蕴表达的高超技艺,并注意运用到平时的创作实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多媒体的介入使美术鉴赏课如虎添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高效的教学资源,加大美术创作的训练量,使学生在练习中练就意蕴表达的本领。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常常令人玩味,不可忘怀。而优美的意境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所以,想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