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艺术的调查问卷论文
2016-10-07 01:1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关于公共艺术的调查问卷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我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出讨论——与公共艺术
内容摘要:我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出讨论——与公共艺术有关的话题,并结合当下公共艺术状况、生存环境和自己的感受,作一次阶段性的总结。讨论置公共艺术于设计艺术学、艺术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城市设计学等学科的综合语境之中,并置其于20世纪以来中西方市民生活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中。以当代公共艺术及其文化形态的边缘性、综合性为依据,以立体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作出系统梳理与理论辨析,对时下认为公共艺术代表全民美学涵养,能担担推动社会民主的责任,是全民息息相关的艺术生活的一部分持怀疑态度。明确提出:当代生长公共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市民阶层,以及多元化形态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国没有,深入结合人文环境、生态和市民意识论证公共艺术的当代角色和任务无法实现创造和提升城市环境的美学和市民精神品质。认为公共艺术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公共艺术家必定要是社会工作者,优秀的公共艺术家必定要是思想家,最后回到哲学的悖论:大众要是正真能参与艺术,艺术又何必讲公共。关键词:公共艺术 市民生活 感受 差异 真诚 谈到“公共艺术”必先从当代艺术这个大概念谈起,当代艺术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现处的这个时代的艺术,而当代艺术的精髓就是批评,而艺术史就是批评的历史,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品无处不在,这就是当下。可能我们这些80后的一代对艺术的认识还很浅薄,我没有能力和胆量一上就谈当代的艺术,所以我先用问卷的形式、读到的有关所谓专家的“学术性论文”,以及看到的展览和听到的论坛、研讨会大致列出,试图通过对现状的认识来深入理解什么是公共艺术。问卷调查的内容是一些当代的产物或者说是产品。介于方便对具体问题的深入阐述,问卷问题限定在艺术范围: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设计?随便说三个国内公共艺术家的名字(作家、诗人、画家、导演、演员等皆可)姓名:100%huang 年龄:保密 行业:学生 城市:北京什么是艺术?:对于艺术,原生的,发自内心的对于情感意识的表达形式,可让人感官获得认知,并刺激大脑产生某种感情色彩及情绪!什么是公共艺术?:不拘泥于某种模式,对反映公共意识的艺术载体做的经常不断的新尝试,说白了就是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大众共通情感的表达。随便说三个国内公共艺术家的名字:(心中的?)中国有公共艺术家吗?!姓名: (可不填) 年龄:保密 行业:设计 城市:上海什么是艺术?:感性与理性的东西用一种看不懂的方法表达叫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大家都理解的艺术叫公共艺术随便说三个国内公共艺术家的名字:艺术家麽......还真难说,陈逸飞什么都做,做世纪大道日冕的那个,叫什么忘了,类似这样的好多.....王飞 漫画家这么傻的问卷不要问我了......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不参与了......这一切问题我自己早已不困惑了......早明白了,明白以后就当个普通老百姓...过活,生活,生存,挣钱,生孩子或者其他明白?姓名: 大猛 年龄:24 行业:艺术 城市:北京什么是艺术?:我操,艺术?深了...艺术是有钱有时间的人消磨时光发明的东西!(PS:真正的艺术是没法解释的,那是生命的延续)其他的艺术都是扯蛋!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就是大家拿艺术开的玩笑,拿自己和人类开的玩笑,是扯蛋的升华!随便说三个国内公共艺术家的名字: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我姓名:边走边说 年龄:跟你一样 行业:政府要职吉他手 城市:天津什么是艺术?:我他妈的根本不懂艺术什么是公共艺术?:不懂艺术,所以更无所谓之公共艺术随便说三个国内公共艺术家的名字:艺术家?那不大牌人物?不了解 小结:以上只是问卷答案的一小部分,不管能不能拿来当论文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公共艺术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起码不应该是谁说了就算,既然谁说了都不算,所以大家都来说。2007年10月20日《自由主义与公共艺术--上海公共艺术论坛》上海举行,2006年6月28日《2006年广州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论坛》广州举行2006年3月11日 首届长三角城市公共艺术暨动漫产业论坛在上海举办 2004年10月23日至24日,《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在深圳召开2008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 小结:这是在百度收索引擎上输入“公共艺术”,网页显示出来的有关研讨论坛的一部分。今天什么首次公共艺术研讨会,明天哪儿哪儿的公共艺术学术论坛、后天某某高校公共艺术高峰论坛,什么提名展、文献展、双年展、邀请展,一大堆,目不暇接来形容最适合不过,只要关注就有你看不完的相关资料。 记得在一次私下与专家聊天时,聊到专家讨论某某城市公共艺术的问题时,听到这样的说法:研讨会,圈内人的事情,彼此同行好久没在一起聚了,趁某某城市某某广场公共艺术品落成的机会大家来各抒己见,研讨研讨一下公共艺术品给城市,给城市市民带来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对整个中国公共艺术的意义。似乎每一场无聊的欢愉后都难免会失望和落寞(所谓欢愉即作秀和和装逼),专家们回来后的抱怨传达出讨论是多么的空泛,没什么实际意义,缺席了显得态度多不好,出席只是为了不让那个席位空缺,不好好维护一下以后还怎么在圈内混.这就是当下接踵而至的研讨会和论坛的参与者的真实感受。 当然作为圈内人士还不能只是研讨,得邀请媒体,要么媒体不请自来,共同参与,因为这样不但对于研讨来说无伤大雅,重要的是七嘴八舌的媒体是用来作宣传工作的“高手”。不仅如此,还得把讲话以文字形式发表出来,邀请某某评论家点评点评总结总结,批评家来批评批评,留给以后的子子孙孙看,以示前辈专家对专业的兢兢业业和表现圈内百家争鸣的氛围。自然,作为初学者的我是要看的,而且经常看,但是后来发现他们所论大体不会超出一定大的范围: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与公共性,公共艺术对建设和谐城市的意义,对人文精神的推动,要不就是引入哈贝马斯的理论来论述。有的专家也批评说这样的讨论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际意义,停留在专业术语的引入而没有消化吸收吃透内涵,可是越是这样的批评越是促成了“什么圈、什么界”的火焰,正所谓批评也成了宣传的方式,批评家也成了共谋者。只不过在某些人看来芙蓉姐姐的出名和宋祖英的出名,都一样是出名。借助报刊杂志电视新闻媒体传播手段让本来不值一提事件火热了,宣传是放大镜,力量是大得很,让某某人出了名,让某某界发生的本来很正常的事喧闹开了,且风靡一时,成为当下时髦的大众文化(实质上是泡沫文化或者文雅地称之为时尚)。 我们上辈认为80后出生的为新生代,把韩寒当做80后的代表.“韩寒出名了开始唱歌拍MTV,我不敢说自己是艺术圈的人,但是就自己十年美术基础学习的微薄审美看,(这微薄审美足够看了)他拍的MTV纯粹垃圾,人出名了说什么都牛逼,追随者是个个吃饱了撑着难受的群体,这从超级女声就能看出来,每个赛区前十名都会在网上出现一个‘官方网站’随后成为一种现象,韩寒现象,超级男声现象,芙蓉姐姐现象,李宇春现象,师杨现象。大学生这样的成年群体同个居都成为现象,还给起个很时尚的名字‘堕落的一代’......什么都是他妈的现象,现象一词成为时尚。每个现象,每个大牌,每个圈子,每个傻逼都在互相吹捧,互相颠覆,互相诋毁,群殴现场上无数或者有数追随者支撑着他们那点虚伪的尊严在坚持.”这是网络上网友的一则评论,大抵道出了一部分清醒群体的心声。事实上,社会的现实氛围也就是这样,公共艺术的论坛研讨走不出大圈,真正的公共艺术走不进大众心里,有人形容现在的讨论这是牛拉磨,看似很卖力地干着活,可始终只是一心围着磨心来回打转。不仅文章如此、研讨也如此,谈公共性就要引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殊不知这是别人的用来解决别人问题上的理论,拿过来就用就不怕有副作用。曾有研究人员也提出国内对公共艺术的讨论是停留在术语的引进和理论的争吵,公共艺术,公共领域,中国以前没有,公共性以前不存在,中国人的方式不是西方理论上所讲的的那样子,也无法按西方的套路走,地方有地方的特点和方式,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方式。易中天在说到大众文化问题的时候不也说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嘛,大众文化便是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方式。假如是要走这个过场,那只是赶时髦,走形式罢了。中国人过洋节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好例子,据调查中国人过圣诞,但问圣诞节怎么回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看来大众根本没有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过了节也不会有感觉,又何谈体会,自然无意义可言。袁运生先生从美国回来就感慨,那里的民主那里的艺术机制那里的艺术圈不是想象的那样明朗。有哲学家也认为中西文化之争是纸花和塑料花之争,文化融合的大问题不应也不必是总拿来作为正儿八经讨论的问题。再者所谓的公共艺术专业人士总是会在省某某大会上给领导上课: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有多么多么重要,对城市文化,打造城市美好形象,树立城市品牌有多大多大好处,甚至认为这个时代是公共艺术的是时代,可是来看看现实,最后做出来的是什么,某某城市的什么建好了后来又被拆了,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我要说大概公共艺术的意义没有那些专业人士说的那样,对这个时代对整个城市,对社区市民有这么大的作用。时代的弊端总会是有的,有阳光就总会有阴影,有正义的声讨就有猥亵的喧闹,当下的氛围是相互妥协营造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大家们走自己的路,穿国家机关的鞋,让政府领导下的无主见的媒体去说。这一套系统真是够完善。面对这些,似乎除了“佩服”与无奈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但是现实还不是想象的那样悲观,只要你不愿意妥协总能有自己的方式,总会有自己的方向。鱼过千重网,网网有漏鱼,有胆识的幸免者总能突破束缚,发展他的自由随意精神。在这里黄永玉应该算一个,听他的《我与文学》的讲课谈到他的写作,他这样描述“我不懂文学规律,写起小说来提纲都没有,画画也不打草稿,我是个外行人,是界外人,所以胆子特别大”大概这就是顽童心态吧。艾未未说大多数的争论都是因为无知,对无知者何必争论。记得一次论文写作,我把写好的个人认识和感受给老师看,老师就说感受不重要,关键是要引入某某理论作为支撑,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才能发表。原来写论文大体都要走引经据典的套路才算是正确,权威还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可谓当下的认识和感受毫无疑义,权威深入人心了。我要说当什么有权威了那就该走下坡路了。事实上小孩子开始会拿笔乱涂乱抹的时候,他还没有意识,没有审美,他们的兴趣就是在纸上乱涂乱抹,那时候纸面上出现的东西完全是偶发的,那很好。我的恩师曾说“画画,手眼脑心胆”现在觉得她把次序排错了,反过来就刚刚好,对于一切艺术家来讲恐怕胆量都是最重要的,乱涂的孩子胆量是最大的。在庄子的文字里常能教会一些很受用的的方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看来人真是很狭隘的,但凡具备了这样样的精神就会有反照,就能知道反省。艺术的问题何尝不是这样,公共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公共艺术的问题看来不再是当下讨论的浅层公共性艺术性的问题,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终归是人的问题。人,这样的大问题能讨论吗? 对于人的根本性问题有无数的讨论,但是哲学上讨论不清,宗教里的解释又只能让人迷糊,看来这样的问题只能用来自省,不能拿来讨论。相对本质点就该属于人性和人权了,西方不是讲很讲人性讲人权吗,的确,他们有人权的历史传统,讲言论自由,有不受政治约束的媒体,媒体可以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该报道,什么不报道,可是我们的媒体不行,几乎没有自由,当然没自由也源于他们的他们的无知和畏惧。就像李敖为了争取这么点自由说话的权利费了不少周折吧。蹲监狱不怕,死都不怕,马丁路德金不就是如此,大概自由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没有谁会送给谁,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实际行动胜于理论的空泛探讨,况且我们国度里的理论本来就有问题,譬如说“朋友值千金,可是又说金钱如粪土,那如果只是从理论推理,就是说朋友=粪土?中国的传统理论的确是不讲究逻辑。有人研究说中国的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些生存经验。这不无道理,不能推理只能算作是实用技巧,西方的那套是西方的,到我们这里失效了,谁想办法去结合都显得很可笑,公共艺术理论的移植也同样如此。领导说中国加入世贸了,全球化国际化了城市建设要跟上国际,走全球化路线,提倡要塑造好城市环境,建设精英城市,搞城市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标志性雕塑,大广场,景观大道,殊不知这就是走的东施效颦路线,而没有认清城市中人的问题才是问题的症结和前提。一个文明城市优秀的城市首先是有高素质的优秀市民,市民本身的问题才是城市问题的根本所在,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是事实是一方人成就一方水土或者败坏一方水土。外在的修饰注定不能解决城市的根本问题,当下,对于市民来说要么更实在点好,如果有血就多输点血,要么导入新观念让他们体会强势文化的内涵。因此不必高谈公共艺术如何如何地影响大众,公共艺术给大众带来多少多少了。公共艺术不是治理城市的一剂良药,更没有那么大的药效。是时候多了解了解体验体验最最底层的生活了,是时候停下来少谈点空洞的公共艺术理论了。治不了标更治不了本,反而折了本。浪费资金浪费时间。那些艺术工程,形象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引导的是市民不良审美倾向,成为鼓动市民奢华奢侈浪费虚荣的“榜样”。常常会听过某某人在阐释自己成功之路时,常常是用很多的论据,包括童年的无意识,我想大概只有级少数人有那么真诚,真诚的那个必定是真正的大家,而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人不会每天拿小孩子那点屁事说个没完没了的,不幸的是很多人就是效仿了这样的套路,这就成了大众的取向。大概“艳照门事件”发生后能对那些追星族们会有点启发,人嘛,其实大体都如此,明星也不例外。人,没有七情六欲才不正常,明星也是人,就会做人做的事,事实上,对于别人的私事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研究的,可是就是会出现某某研究人员凑一块要开会讨论,以为这样还可以怎么样。要说社会文化的营造也不是几个专家,艺术家什么就能移转乾坤的,也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做几个讲座就能说服大众,可是有人做得好,讲经典,把经典讲活了,这和明星的力量就差不远了。剩下的问题不是某某领导人的问题了,个人的问题就只能是一种自我觉醒,靠各自去追问,大概自律远远比什么法什么规要来的真切多了。的确我们的社会很糟糕,太多不尽如人意,只要你在天津河北区生活过,或者其他是小地方生活,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城管经常开着汽车来没收小摊小贩的的东西,我要问,城市建设服务的对象是谁,是为市民需求而建吗?如果没有切实解决他们生存问题的办法,那就按照他们的方式而不是夺走市民的饭碗,殊不知这样做是一种恶性循环。况且周边的市民也把这样的一种方式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习惯这样,失去了反而认为是不正常,反而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这样的场所为什么公共艺术不能做,能做超女纪念碑就不敢做孙志刚被打致死的雕像。自作聪明的人会骂海河的建设是什么的翻版,可是行走在海河边,人们倒也觉得舒服,通畅,空气也流通,灯光照明都不错,人们也觉得很美,还和改造在市民心里总算比先前好多了,管你是塞纳河的翻版还是尼罗河的复制,能让享用的市民满意,起码的功能达到了就很好,何况还不是不美,要知道这个时代就很是有巴洛克之风,大众的趣味就是巴洛克那种奢华味道和审美情趣,想通过一条海河引导市民审美实则无稽之谈。正真的,人类走到今天,人们说发展了进步了,真是这样子吗?医学上的心脏病都治不好,癌症治不好,真正的器官病一个都治不好,不是吗,不必总是强调人是历史的了,兴许人的本性本能的引导比所谓的历史文化教育熏陶要来的真实得多。所以少说点什么“公共艺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审思,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性化,公共艺术要张扬人文精神,建设文化空间,公共艺术如何公共,当代中国公共艺术责任多大,艺术的公共性如何”这样的大话空话了吧,这不是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干的所有事。别生怕别人会把你忘记老是抛头露面了出来表演了。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要怎么走是你自己的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人的本能是少不了艺术的少不了审美的,不必用什么公共艺术理论去教化民众,给领导洗脑了,如果让领导与民众明白,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是通过你的本能与审美去发现的,如果能让大众生活安定,人们会形成一种对美追求的自觉,参与艺术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教育,社会应倡导大众独立自主,自强自爱,要么别误导,要么做好的引导,鼓励大家做创造性活动,让大众自己发现自己,促成能让大众自己觉悟的环境,多一些透明与真实而不是教人小伎俩,不是采用愚弄人的愚民方式。结论是这样:大众,艺术不了,怎么谈公共?艺术了,何必整天谈公共!艺术,何必公共!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