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的欣赏(3)
2016-10-27 01:09
导读: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使自己热泪盈眶吧!也许从来没有一种课程,使我们知道“热泪盈眶”的意义。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时,才可能热泪盈眶。
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使自己热泪盈眶吧!也许从来没有一种课程,使我们知道“热泪盈眶”的意义。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时,才可能热泪盈眶。而一切对生命的理解与信仰,都要从“热泪盈眶”开始。
“热泪盈眶”中,没有绝对的是非,没有选择的武断, “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艰难,我们愿意向艰难中挣扎的生命致敬,我们不去判断生命的是非,我们只是致敬,致敬不只是理知,也是一种信仰。
艺术的欣赏也正是一种对生命宽容的学习。
一般来说,人在现实中,常常有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喜恶爱恨。
但是,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把这种太过个人的利益抽离,使我们的喜恶爱恨可以扩大,也可以提升。
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候会很近似现实中的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又不完全是我们现实中的人物。这种艺术上的若即若离,使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得以与现实保持一种游离关系,也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现实,对现实的喜恶爱恨就不会那么胶着,相对有了可以净化和沉淀的机会。 越伟大的文学,越伟大的艺术,越有能力使人对现实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反省,也往往使一件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使人看了又看,听了又听,似乎永远可以获得启发与满足。
《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都反复阅读着这部小说,而且都有共同的一种奇异经验,就是: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会有不同领悟和启发。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如果只是一个故事,阅读完之后,知道了故事情节,就不会想读第二次。是什么因素使人想一再阅读《红楼梦》?为什么在每次阅读中会得到不同的经验呢?
我们大概逐渐会发现:文学艺术上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作品,其实也有一部分在阅读自己。艺术欣赏的过程,不只是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时是在学会以宽容之心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红楼梦》提供了许多人物的典型,贾宝玉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摇摆于薛宝钗和林留玉之间的爱情成为全书的主轴。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彼此眷恋、向往,爱恨纠缠,使我们想到自己年少时的种种。随着全书的发展,我们也仿佛经历着一次青春的爱恨,只是,随着年龄的不同,对爱根的看法也可能很不一样,年少时执著缠绵的恋爱,很可能在中年以后,会变成一种淡然一笑的自嘲。因此,曹雪芹不只提供了他的爱情,其实也伎读者在他的世界中经历了每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与变迁。好的文学与艺术一定会留很多的余裕与空白给欣赏者自己去避游。文学与艺术,借着“欣赏”这样的心情,跨越了创作者与阅读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使我们觉得文学与艺术中的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事,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话。
因此,我们说,艺术欣赏是学习宽容。《红楼梦》中也有心机狡诈的人,如王熙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却非常好强,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她与尤二姐争风吃醋,便设计害死了尤二姐,我们初读这段,大概都会觉得王熙风狠毒,但是,作者还是很心平气和地写王熙风其他的事:她年纪轻轻,一个人掌管几百口人的大家族,处事非常果断明快,又很像一个自主能力强的现代女性。
曹雪芹在小说中不让我们立刻觉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红楼梦》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可爱之处,又都有可怜之处。好的文学与艺术让我们学会用更全面的方式去“欣赏”一个人,而不是用片面的成见去判断一个人。 我们在现实中,一定也常常碰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做同学或做同事,朝夕相处,大概是很痛苦的事。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成见,有对他人“不喜欢”的判断。如果有机会用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方式去观察这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可能会发现好的小说不会单方面只写坏人的坏,或好人的好,因此,我们就需要一种全面周全的观察,也慢慢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一个人大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形成某种特性,小说或艺术,都是要处理这种特性,也就必然要抛弃成见,逐渐养成对人的“欣赏”,而不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