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与社会音乐生态环境(1)(2)
2016-11-04 01:01
导读:二、科技催生的创作环境 现代音乐的始端就是基于一种和古典主义决裂的概念,而在这个概念之上随着科技,或者说材料的发展而跟进,并且整个音乐的
二、科技催生的创作环境
现代音乐的始端就是基于一种和古典主义决裂的概念,而在这个概念之上随着科技,或者说材料的发展而跟进,并且整个音乐的未来都将必然和科技的变革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由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所引发的现代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至60年代,人类科学在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微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其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技术革命更加明显地展现出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特征。现代技术革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无法抗拒的,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音乐生活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8年,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创作的《地铁练习曲》,不用乐器,不用人声,直接使用“具体的声音”来制作音乐,把车轮滚动、喷汽、汽笛等声音进行拼接、录制而成。通过电子技术手段,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第一次摆脱了“组织音符”的常规,实现了直接“组织声音”和创作、制作、演出的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拉开了电子音乐的帷幕。从50年代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到60至70年代的磁带音乐(Tape Music)和80至90年代的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电子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横跨了“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技术时代,包容了多年来人类在电声学、音响学、录音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高科技为依托成为这个时代的音乐标志。[3]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音乐创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音乐的数字合成,既能合成已有的各种音色,也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以及现有世界上还未有过的声音。当电子乐器开创了用电子技术模仿乐器音色和探寻新鲜音色的先例之后,真正成熟的自动化电鸣演奏是通过电脑(计算机)控制电子合成器进行音乐表演,既而进行音乐创作的实验。这对于不断追求音乐创新的音乐家们而言,无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电子乐器与电子音乐、计算机作曲、微电脑制作音乐以及“彩色音乐”等的兴起,给音乐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计算机应用于音乐,使科技与音乐的联系更为紧密,甚至使“彩色音乐”得以真正实现,这是一种通过声与光,通过电子计算机控制、相互结合而成的艺术新品种,它使20世纪的艺术生活更加五彩缤纷。20世纪音乐几乎贯穿整个世纪,可以说,是一种极端专业化了的现代音乐:通过新的观念、新的技法、新的音响结构方式,以及某些新的声音材料创作出来的那部分音乐。因此,从20世纪整个音乐发展来说,20世纪音乐是极其前卫和先锋的;另外,和整个西方史相比,无论在创作还是表演上,也已经在工艺技术上及至顶端。[4]人们穷尽想象进行创新,艺术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技术的大比拼把音乐的表现疆域推进到所能想象的极限。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音乐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音乐与科技的同步性。
现代派音乐创作由于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从20世纪中期以来就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等同于某种科学技术,正是技术本位的观念意识,成为造成西方现代专业创作脱离听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技术话语的侵蚀,在现代社会里,文化已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日益失去与大众的联系,现代艺术变得非常难以理解。我们还应该看到技术本位观念所引导的另一种分裂(商品与消费的分裂),体现在传媒领域正在进行的另一类型的文化技术(产业)化当中。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这种技术化一方面把艺术降低为一种纯粹的感性刺激物,一方面把大众当作纯粹的感官动物,这种潮流也是世界性的。[5]从表面上看,传媒的商业炒作,那种绝对迎合大众的媚俗来满足人的感官享受,和某些“严肃”的现代音乐的极端理性化到背离音乐艺术最基本的听觉性原则的强烈反差,似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实际上它们恰恰都是社会技术化不可避免的产物,都是社会生态不可避免的结果。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周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