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1)(2)
2016-11-19 01:19
导读: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二、中国画在近现代仍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
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面对传承与发展,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刘海粟则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则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中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中国画创新的主题进行中国画的发展的探讨。这一时期的画家蒋兆和、李可染、傅抱石、张仃、方增先、黄胄等人大胆创新,展现了这个时期中国画艺术的巅峰。著名的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等人,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来表现现实生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黄土画派开创者,著名画家刘文西先后200多次下到陕北农村,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和技法,表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艺术当随时代,艺术表现生活的创新之路。著名画家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出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
三、中国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中国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随着时代的步伐,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将会极大地丰富中国画的发展和创作内涵,使中国画艺术最终能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代表,而与西方艺术共同辉煌于世界艺术之林。但就目前来说,这种现象也使得中国画以往的评判标准失去了作用,多元化的发展空前反而使我们变得迷茫起来,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发展。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艺术家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在这纷乱的艺术世界中守住自己的主张,否则就会在这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潮流冲击下失去思辨的能力。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