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画发展之我见(1)(2)

2016-11-19 01:19
导读: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死守传统未必是对中国画的“大忠”。有人说:“东西多了,不敢说它就是好的,但如果是知识,恐怕没有人会反对的。”要熟透中

  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死守传统未必是对中国画的“大忠”。有人说:“东西多了,不敢说它就是好的,但如果是知识,恐怕没有人会反对的。”要熟透中西文化于心,这是发展当今中国画的良策。中学为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拓展新文化,融合了西方文化,它必然产生“艺术混血儿”。何况已有不少成功之人: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李可染……他们都是融合中西艺术的大师。
  林风眠是先行者,在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当时艺术的没落情势时,他已经对中国画创造的萎靡忍无可忍了。因此,他提出“调和中西”的绘画主张,并以其极广阔的眼光,借鉴西方绘画的合理因素,以新颖的技巧与中国画相结合,找到两者互通的元素、精神及其形式美的语言,达到中国画的“现代化”,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体系。林风眠的实践可谓融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现代绘画于一体,实现了对“东西方和谐精神融会的理想”。
  吴冠中对东西绘画的分析非常精到:“东家重意境、格调、脱俗……西家强调塑造、构成、斑斓、疯狂……后来是由于我先受了中国的熏陶呢,还是19世纪后的西方绘画也受了东方的影响,我偏爱西方近代绘画,并于此愈来愈体会到东西方艺术本质的一致性。”早在1983年,吴冠中先生就公开地声明:“在艺术中我是一个混血儿。”他的艺术成就,是对中国艺术历史性的重大丰富与推进,与许多为中西结合而献身的前辈艺术家比较,在这方面他做到了最具说服力的交融性的综合。固然,发展当代中国美术远非只是吴冠中这样一种中西结合的模式,吴冠中创造性的业绩更在于从更广阔的范围,即从东西方艺术的“交融性的综合”或“中西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的普遍意义上,为我们所提倡的宏观上的中西结合提供了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例证。在对东西方艺术相互借鉴的认识中,他把其形象地比喻为“取经”。“如今我们能取到西天的经——视觉形象中的形式美感。学玄奘译经,在传统的意境的美领域中播种形式美因素,或者发掘、发展其原有潜伏的形式美因素。两家门下转轮来,吃透了双方的家底,发现愈往高处走,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正如他所说的,结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杂交新品种正在显示强劲的威力,无论西方和东方,无论油彩或墨彩,都在努力挖取对方的人参果以求得道成仙。李可染先生打过一个比方:“学艺像爬山,有人东边爬,有人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③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林 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浅论原生态唱法
浅谈水粉画教学中的“程序”问题
上一篇:论中国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