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李泽厚“积淀说”批判(1)

2016-11-25 01:0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李泽厚“积淀说”批判(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我国美学界是一种影响广泛而巨大的理论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我国美学界是一种影响广泛而巨大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
他似乎是为了解释所谓“形式美”而提出这一理论的,然后又推而广之用以解释一般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确实,形式美必定会引起美学家的兴趣,因为形式美似乎是完全无意义的几何拼凑,人类竟然对它发生某种似乎是非功利的兴趣,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我必须说,这种好奇心也是浅薄的,因为它假定了再现性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对象之间的相似乃是解释我们对这类艺术品发生审美经验的原因;如若不然,形式美就不应该被看作某种和再现性作品在本质上不同因而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东西。按照我的看法,美学家在此的任务仅仅是解释审美对象之间为什么竟然会有这种不同。关于表现性作品,我们也可以说相似的话。
李泽厚的“积淀说”显然是受了容格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

“我认为值得重视的是容格的“无意识集体原型论”。容格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它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它们是超个人的。艺术家就像炼金术士一样,要将人们头脑中的这种隐藏着然而强有力的原型唤醒,使人们感受到这种种族的原始经验。人在这种艺术作品面前,不需要靠个人的经验、联想就会本能地获得对这些原型的深刻感受。容格强调的是艺术——审美的超个人的无意识集体性质,这与我讲的“积淀”有关。”(《美学四讲,92页》)。

容格的理论是非常可疑的。容格也有一种无聊的好奇心:他觉得纳粹所使用的“万”字徽章之类的东西,出现于不同的文化中——他假定这些文化之间完全没有交流(这也是可怀疑的),他还假定这些不同的文化不可能碰巧都会产生这类符号(这也是可怀疑的,虽然比前者显得合理些)——因而,这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我说容格的好奇心是浅薄的,理由在于:如果我们把上述引文中的“不需要靠个人的经验、联想就会本能地获得对这些原型的深刻感受”的“这些原型”改为“艺术作品”,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这句话也常常是成立的。所以,他本应该正经地考虑“为什么我们在不需要个人的经验和联想的时候仍然能够欣赏艺术品”这一更有意思、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好。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但是,李泽厚被这一野狐禅气十足的理论迷住了,于是决定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积淀说”。根据他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的那些引文以及他自己对这些引文的牵强的解释来看,他这么做,不过是“形势需要”而已。
对于容格的那种说法,只要我们假定他所信以为真的“集体无意识”是存在的,那么它还是逻辑严密的(这并不是表扬,因为逻辑严密是思维正常的人的基本能力)。这种严密性表现在他不得不大胆地认为(或假定)“集体无意识”是可遗传的,“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真的,如若不然,“集体无意识”如何能够从远古传至今日?我们又如何可能对那些原型“本能地”获得“深刻感受”却同时又不知道所以然?
李泽厚想必意识到承认容格的这一想法在中国是吃不开的;或者,如果他连这一想法也承认了,那他确实就只是完全接受了容格的思想,他就成了一个容格主义者,而自己在理论上就没有什么创造和建树了。——我这话是说得尖刻了,但我认为我的这一番评论可不是猜想或者假定。就我的理解来看,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并没有根本的不同;真正的不同在于: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实现手段是遗传,更精确地说,在每一个人大脑里都存在负责把这种“集体无意识”传给下一代的生物学机制;李泽厚把这看作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而丢弃了。这样,他就需要另找途径解释他的所谓“积淀”是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这个要命的问题;他好歹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所以在这问题上他确实花了不少文字。但是,他成功了吗? 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