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洋为中用50年(2)
2016-12-01 01:22
导读:主观原因则在于,处在“中美冷战”中的国人,普遍因与“苏联老大哥”在意识形态上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而完全不设防;因在思想感情上“同志加兄弟
主观原因则在于,处在“中美冷战”中的国人,普遍因与“苏联老大哥”在意识形态上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而完全不设防;因在思想感情上“同志加兄弟”而手足情意深;因在审美情趣上同属古典主义而一拍即合,盲从加狂热,由此导致了“什么都是苏联的好”这种不成文的共识。
第二点,是我们不明智地、全方位地引进了前苏联(芭蕾)舞团的“大锅饭”体制。在当时“亲苏反美”的特定政治环境下,这种选择虽在所难免,却使“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恶性循环,窒息了新中国舞蹈家的创造积极性,阻碍了舞蹈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舞蹈舞台的持续繁荣。
无疑,在总结“洋为中用”文化策略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这些教训应值得我们记取。
论文出处(作者):
六十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
“和合”的《澳门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