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的特点(1)(2)
2016-12-03 01:05
导读:一、创作上自主意识加强 (一)主动参与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科技
一、创作上自主意识加强
(一)主动参与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很多的作者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和1990年早期的“独立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如朱传明与杜海滨,拍片那时尚未毕业),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是从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出发,20年前父母为什么要离婚,通过镜头,我们看到的是20年后的平静,而且母亲弟弟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将家庭暴力这事说出来。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生活,而且很主动的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而不再是直到被迫表达。拍《姐妹》和《邝丹的秘密》的章桦,她曾经是发廊妹,这可能让她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刚开始是为了生活才拿起摄像机,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是久而久之,她爱上了摄像,而且积极主动的拿起摄像机来记录自己与身边朋友的生活。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胡雅丽 马晶晶 吴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读后感
易中天电视讲座的语言魅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