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山水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与创作(1)

2016-12-02 01:1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谈山水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与创作(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摘要:传统山水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的途
内容摘要:传统山水画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的途径来完成的。在目前相对多元化艺术教学体系的背景下,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 键 词:传统 山水画 教学 师古人 师造化 创作
  
  山水画是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南北朝独立成科,迄今大约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各代艺术家的实践,业已形成了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
  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来完成的。山水画教学的实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尊重学科的自身规律。众所周知,山水画传统教学中所讲究的临摹即通常所说的“师古人”。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师古人”的对象通常是以传统为主的,其前提必须是对临摹对象要进行严格的选择,学习国画优秀的传统,特别是山水画方面应以“浑厚华滋”格调高雅的宋、元名作为主要研习对象;写生即“师造化”,而“师造化”则当然是以自然物象为主。前者重在对笔墨、理法等的掌握,后者则重在对研究者观察与造型能力的训练,二者相辅相成。
  经验的获得其途径通常有两种:自己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以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是其一;其二,也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即通过书本或者其他途径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对于山水画的教学而言,临摹是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临摹获得有关绘画技法、理法方面的基本知识。
  山水画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对艺术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教学训练之后,学生虽然对笔墨等有了一些了解,但这并不是山水画教学目的所在。临摹品毕竟不是自己的作品,所以,到自然中去积累素材,才有可能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会有所结果。通过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用写生的方法把生活中有意味的形式加以记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素材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进行创作时,才能有所选择。
  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浅绛、水墨或者青绿,其目的都是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表达。“写境”,即寄情于真实的自然景观;“造境”,即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强调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关于“师造化”一词的来历,《历代名画记》是这样记述的:“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自然物象”永远都在遵循着其自身的法则,万物的繁华、天地的运行,无一不是自然之道的外现。“缣素临摹,有不敌舟车浏览者矣”, 故需“壮游”以补之。“师造化”的含义是要比“写生”更加宽泛的,《老子》二十五章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法自然”指的就是“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即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自然万物无一不是具备了粗犷、柔美、挺拔、优雅,对称、平衡、渐变、放射等有关“形式美”的基本因素。不同的自然景物需要用不同的绘画语言来传达,这种传达更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主观性,这种个人主观性是完全建立在对自然景物再现性表达基础之上的传达,这种传达过程亦带有一定的个人主义色彩,一种彻底的创造性的显现,是完全区别于对自然真实再现的传达。
  宋以前由于可供临摹的摹本较少,画家大多是在熟悉了一定的笔墨技巧之后,即“师法”于“自然”。“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数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画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水际突兀大石,既乃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乃舍旧习,卜居终南,太华,遍观其胜,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而与关李并驰方驾。”元以后“师以模仿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风气盛行,画家因社会需要多以临摹古画为能事,明董其昌更是强调这种作风,清四王吴恽也是大力提倡临摹。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与东方自然观(下)(1) 下一篇:没有了